• 【作者】:杜牧
  • 【朝代】:唐代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后庭花》。



知识来源:乔力 主编.唐诗精华分卷.北京:朝华出版社.1991.第1024-1025页.

  • 注释
  • 译文
  • 赏析
  • 集评

①秦淮:秦淮河,它横贯金陵(今南京市),流入长江,相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故名。

②商女:卖唱的歌女。《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时陈后主 (陈叔宝) 的作品,是反映宫廷腐化生活的靡靡之音。陈后主每天同宠臣、嫔妃饮酒作乐,政治腐败,终于为隋所灭。

秋夜,秦淮河寒水澹荡,暮霭象轻纱笼罩在河上。两岸的皑皑白沙不见了,只见铺洒沙上的皎浩月光。我的船在河岸停泊下来,正好同对岸的酒家隔江相望,从灯火辉煌小酒楼上传出歌声,谁唱《玉树后庭花》?那么柔靡放荡! 扬州的歌女不知南朝亡国恨,听歌的达宫贵人,有谁想到了国破家亡?

诗的第一句虽系写景, 却交待了节气。从“寒水”二字看,这至少是一个深秋季节。而两个“笼”字的运用, 却又把烟和寒水、月和沙连接了起来, 渲染了一副迷茫、冷落的水上夜景。在这副水上夜景中, 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秦淮夜色的环境气氛, 也可以窥视到作者当时的孤寂心情。

随着第一句环境气氛的制造,作者在第二句更明确地带出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时间是在夜里, 地点是秦淮河边靠近酒家的地方,而这人物便是诗人自己。所以.这第二句看上去似乎很平淡,却很重要:“夜泊秦淮”四字不仅与上句的景色描绘相呼应, 而“近酒家”三字, 却又巧妙地引出了后面二句。

就当作者夜泊秦淮,睡在船舱中,望着水气迷蒙和月色笼罩的秦淮河出神时,忽然,隔江对岸的酒楼里传出了一阵阵《后庭花》的轻靡歌声,这不禁使诗人触动情怀,忧心忡忡,悲慨交加,发出了末二句的沉痛感叹。所谓“商女”,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酒楼或船舱中专事侍候他人的卖唱歌女,一说是指商人之女眷。但总是江北扬州地方之女。而所谓《后庭花》,即舞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为南朝末代君主陈叔宝所制,因他沉迷声色,不理朝政, 不久亡国, 后人遂把《后庭花》视为亡国之音。而陈叔宝的亡国之故都, 又恰恰是与扬州隔江遥遥相对的金陵城。然而,这些以卖唱为生的歌妓们是不管什么亡国之音的,她们只迎合富人权贵们的需要,他们想听什么, 她们就唱什么。而此音此地, 对于忧国忧民的诗人来说, 听来却格外伤心。说“商女不知”,正反衬出诗人自己的忧虑之深。作者完全是借南朝陈后主(即陈叔宝)纵情声色, 终至亡国的历史事实,谴责了当时晚唐王朝荒淫无耻、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清·吴逸一:“国已亡矣,而靡靡之音深溺人心,孤泊骤闻,自然兴慨。”(《唐诗正声》卷二十二)

清·李瑛:“首句先写秦淮夜景,次句点明夜泊,而以‘近酒家’三字引起后二句。‘不知’二字,感慨最深,寄托甚微。通首音节神韵,无不入妙,宜沈归愚叹为绝唱。”(《诗法易简录》卷十四)

宋·葛立方:“《后庭花》,陈后主之所作也。主与幸臣各制歌词,极于轻荡。男女倡和,其音甚哀,故杜牧之诗云: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阿滥堆》,唐明皇之所作也。骊山有禽名阿滥堆,明皇御玉笛,将其声翻为曲,左右皆能传唱,故张祜诗云:‘红叶箫箫阁半开,玉皇曾幸此宫来。至今风俗骊山下,村笛犹吹《阿滥堆》。’二君骄淫侈靡,耽嗜歌曲,以至于亡乱。世代虽异,声音犹存,故诗人怀古,皆有‘犹唱’‘犹吹’之句。呜呼,声音之入人深矣。”(《韵语阳秋》卷十五)

京ICP证040431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60号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8-2025 中国知网(CN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