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贺
  • 【朝代】:唐代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知识来源:乔力 主编.唐诗精华分卷.北京:朝华出版社.1991.第946-948页.

  • 注释
  • 译文
  • 赏析
  • 集评

①黑云压城:形容大军压境、敌兵围城的严重形势和紧张气氛,不一定是实写乌云密布的天气。金鳞: 指将士铠甲上鱼鳞状的金属甲片,在日光下闪耀金光。这是写士兵临战的英姿。

②角: 古代军中用的号角。塞:边塞。燕脂: 即胭脂。《古今注》说长城附近的土为紫色,因而称长城为紫塞。塞上燕脂,即指紫红色土壤。凝夜紫,是说在黄昏落日的掩映下,呈现出浓重的紫红色。案:此二句写号角声中出兵夜战。“燕脂”、“夜紫”并暗指战场血迹。

③半卷红旗:为减轻风的阻力,将旗帜半卷起来扛着,以便快速行军。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与此同意。临: 到。易水: 源出河北易县,东流入海。这里不一定实指其地,而是借易水的地名,将此次作战和战国刺客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笔还”的悲壮之咏联系起来,表现壮烈情感。声不起: 指鼓声低沉。语本于 《汉书·李陵传》: “吾士气少衰而鼓声不起。”案此二句写到达易水,投入战斗,但霜寒天冷,士气不振。“临易水”、“声不起”,有临敌悲歌、战争失利的意思。

④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为燕昭王所筑。战国时,燕国为富国强兵,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招揽天下人才为燕国效力。黄金台上意: 指被帝王知遇的深恩厚意。玉龙: 即宝剑的代称。据《晋书·张华传》说,晋初有人从地下掘得两把宝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后二剑入水化为龙。这大约是称宝剑叫玉龙的出典。案末二句谓奋死杀敌,以报国恩。

敌军围困犹如黑云压城,城池即将崩溃,士兵铠甲的甲片在日光下闪耀,如同金鳞绽开。号角呜咽,在充满秋色的天空中回响,夜幕降临,胭脂般的塞土被落日馀辉映成浓重的紫红颜色。半卷红旗行军到易水投入战斗,霜重天寒,鼓声低沉难以振作起来。为报答君王黄金台上的深恩厚意,手提宝剑,为国捐躯毫不迟怠!

《雁门太守行》原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旧题,“古词备述洛阳令王涣德政之美,而不及雁门太守。若梁简文帝之作,始言边城征战之思。长吉所拟,盖祖其意。”(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李贺模拟乐府古题而填写的这首新诗,带有想象成分,并非纪实之作。中唐时期,藩镇飞扬跋扈,叛变无常,河北地区战事频仍,国家的统一安定遭到严重威胁。作者热情地歌颂那些浴血奋战、慷慨赴难的将士,表现了他对当时叛乱不息、国无宁日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寄寓着诗人愿为国效忠的豪情壮志。

全诗短短八句,却出色地描绘了一场激烈战斗的过程。开头两句写激战前的敌我形势。首句写敌军大队人马黑压压一片,铺天盖地而来,简直要把唐军驻守的城池摧垮。“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显示了战前紧张的气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十分危险。次句写透过云隙的日光,照射在守城将士的铠甲上,金光闪闪。说明虽然形势危急,但将士们仍然戎装整肃,精神抖擞,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三、四两句写激战情状,从战场所闻所见两方面,铺写了阴森惨切的悲壮气氛。西风凛冽,草木凋零,在苍凉的秋色衬托中,军中的号角声声,更显得慷慨悲凉。“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显然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并且这场战斗从白昼一直持续到黄昏。这里虽然写激战,但未直接写战斗的刀光剑影,只是写出了激战的气氛,让读者自己去联想。“燕脂”,喻血。在广阔的战场上,战士们的鲜血流洒;在寒秋的夜色中,鲜血凝成一片紫色。这一句既写战争的残酷程度,也表现将士们的英勇无畏,浴血奋战,同时暗示守城将士处于不利的地位。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是写部队追击的情景和最后的结局。黑夜行军,为了行军速度,红旗只能是“半卷”,生动地写出进军的快捷。“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了将士们虽然伤亡惨重,但仍然临危不惧,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气概。寒夜霜重,鼓声逐渐地稀疏下去,沉寂下来了,表明一场激烈的战斗最后结束了。

最后两句写唐军将士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的决心。“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用了燕昭王在易水河边筑台,以千金招揽天下贤才的典故。将士们为报答国家和君王的知遇之恩,发出了宁愿牺牲也心甘情愿的誓言。这实际上是借以表达诗人愿为国效忠的壮志豪情,寄托诗人复兴大唐王朝的热烈憧憬。

本诗的想象非常丰富,通过黑云、金鳞、鼓声、角声、红旗、秋霜、燕脂、玉龙等景物,构成一幅幅画面,色彩鲜明秾丽,描写了一场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

宋·曾季狸:“李贺《雁门太守行》语奇。”(《艇斋诗话》)

明·高棅:“刘云:起语奇。赋雁门,著紫土,本嫩。后三语无甚生气,设为死敌之意,偏欲如此。颇似败后之作。”(《唐诗品汇》卷之三十五)

明·杨慎:“《摭言》谓贺以诗卷谒韩退之,韩暑卧方倦,欲使阍人辞之。开其诗卷,首乃《雁门太守行》,读而奇之,乃束带出见。宋王介甫云:‘此儿误矣。方黑云压城时,岂有向日之甲光也?’或问:此诗韩、王二公去取不同,谁为是?予曰:宋老头巾不知诗,凡兵围城,必有怪云变气。昔人赋鸿门有‘东龙白日西龙雨’之句,解此意矣。予在滇,值安凤之变,居围城中,见日晕两重,黑云如蛟在其侧,始信贺之诗善状物也。”(《升庵诗话》卷十)

清·姚文燮:“元和九年冬,振武军乱。诏以张煦为节度使,将夏州兵二千趣镇讨之。振武即雁门郡。贺当拟此以送之,言宜兼程而进。故诗皆言师旅晓征也。宿云崩颓,旭日初上,甲光赫耀,角声肃杀。遥望塞外,犹然夜气未开,红旗半卷,疾驰夺水上军。勿谓鼓声不扬,乃晨起霜重耳。所以激励将士之意。当感金台隆遇,此宜以骏骨报君恩矣。”(《昌谷集注》卷一)

京ICP证040431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60号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8-2025 中国知网(CN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