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杜甫
  • 【朝代】:唐代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知识来源:傅德岷 主编.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158-159页.

  • 注释
  • 赏析

①国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史思明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②感时:感叹时事。恨别:怨恨与家人离别很久的社会现状。

③连三月:连续三个月,或言其久。又称: 至德二年(757) 的正月到三月,潼关、睢阳一线,太原、河东一带,均有反复激战。抵:值。

④浑欲:简直要。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抓获,带回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未被监禁。次年三月,他身陷长安,眼看国破家离,感时伤泪,写下此诗。

首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春色满城,但草木深深,无人修葺,一片荒败景象。一个“破”写尽国破家恨的悲哀;一个“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正如司马光在《续诗话》中所云:“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如 ‘国破山河在’云云。‘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在“国破”与“山河在”、“城春” 与 “草木深” 的对照中,充满了伤国感时的悲痛。

颔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写离乱之感。春天的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想到国破的时事,家离的悲哀,花也为之“溅泪”,鸟也为之 “惊心”,自己更加伤怀落泪了! 这是触景生情,移情于花鸟,情景交融的悲痛欲绝的境界。

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想望家人。天宝十五年 (756) 六月,安禄山、史思明叛军进攻潼关,后陷长安,杜甫带着妻子逃到鄜州 (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后,杜甫于八月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拟去灵武为平叛效力。不久,他被叛军抓获押回沦陷的长安,直到次年三月作此诗时,他离家已半年多,家书渺茫,音讯全无。所以,他慨叹在这烽烟不断的战乱时期,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 这联的“烽火”与首联的“国破”,“抵万金”与颔联的“恨别”相照应,层层深化悲愤之感。

尾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具体写搔头忧思的惨戚之状。眼看烽火遍地,家书不通,忧国思家,重重愁绪袭上心头,愁生白发,一“搔”便断,发“短”愁长,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国破”、“恨别”之忧思,更添一层!

全诗忧伤国事,眷念家人,殷殷情切,真挚感人。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感情强烈而不浅露,意脉贯通而不平直。诗以“感时”承“春”,以 “恨别”承“国破”,以 “烽火” 承“时”,以 “家书” 承“别”,连环承转,可谓“惊心”、“溅泪”,故而成为千百年来的绝唱!

京ICP证040431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60号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8-2025 中国知网(CN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