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庄子
  • 【朝代】:战国


《庄子》一则



北冥(1)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2)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3)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4)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5)者也。”野马(6)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7)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8)矣,而后乃今培风(9);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10)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11)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12),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13)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14)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15),小年不及大年(16)。奚以知其然也?朝菌(17)不知晦朔,蟪蛄(18)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19)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20)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21),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22)也是已:“穷发(23)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24)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25)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辨也。



知识来源:周先民.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 注释
  • 译文
  • 赏析
  • 集评

1.北冥:“冥”一本作“溟”,北冥即北海。海水甚深而呈黑色,故称“溟”。下文“南冥”仿此。

2.海运:海浪波动。海动时必有大风,鹏即乘此风徙往南海。

3.《齐谐》:书名,齐国谐隐之书。

4.抟(tuán团)扶摇:抟,环绕,盘旋。扶摇,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一名飙。按据章炳麟等考证,抟当作“搏”,拍也,拊也。鹏翼拍旋风而直上。

5.六月息:息,气息,指风。《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天地之气息为风。六月息即六月之风。

6.野马:春天阳气发动,远望林莽之间,水气上腾,有如奔马,称为野马。

7.生物之以息相吹:此句综上大鹏乘旋风而上天,林泽之间蒸气上腾,尘埃在空中游荡,皆被生物的气息吹动而致。

8.风斯在下:此句说大鹏能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因为下面有强劲的风力托着它。

9.培风:即凭风,乘风。

10.夭阏(è遏):阻碍。

11.蜩(tiáo条):蝉。学鸠:小鸟。

12.“我决起”二句:决,同“赽”,迅疾。抢榆枋:碰到榆树和枋树(檀木)而停下来。“而止”二字原缺,据别本及《太平御览》卷九四四所引补。

13.莽苍:近郊的林野。因郊野草莽一片苍色,故以莽苍代指郊野。

14.之二虫:之,此。二虫,指蜩与学鸠。鸟类称为羽虫,故鸠亦可称虫。

15.“小知”句:“知”同“智”。

16“小年”句:小年,寿命短的;大年,寿命长的。

17.朝菌:天阴时粪上所生之大芝,见太阳则死,故知晦(阴历月底)不知朔(阴历初一),知朔不知晦。《淮南子·道应训》引《庄子》作“朝秀”,高诱注:“朝秀,朝生暮死之虫也,生水上,状似蚕蛾,一名孳母,海南谓之虫邪。”今本《淮南子》作“朝菌”,乃后人据《庄子》改之。《广雅》正作“朝蜏”,以其为虫,故字从“虫”。王念孙《广雅疏证》说:“上文云‘之二虫又何知’,谓蜩与学鸠;此云‘不知晦朔’,亦必云朝菌之虫。虫者微有知之物,故以知、不知言之。若草木无知之物,何须言不知也。”王说是。

18.蟪蛄: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故不知有春又有秋。

19.冥灵:溟海灵龟。或说“木名”,木槿也。

20.彭祖:传说中长寿的人,姓篯名铿,曾为尧臣,封于彭城,历虞、夏、商、周,年八百岁。

21.匹之:比附他。

22.棘:即《列子·汤问篇》之夏革,商汤时贤大夫。“革”、“棘”古同声通用。按“汤之问棘也是已”句与下文“穷发之北”云云语意不连属,当脱汤问棘事一段。唐僧神清《北山录》曰:“汤问革曰:‘上下四方有极乎?’革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僧慧宝注曰:“语在《庄子》,与《列子》小异。”(见闻一多《古典新义·庄子内篇校释》)据此,可以酌补《庄子》缺文。

23.穷发:不毛之地。发,指草木。

24.羊角:旋风。

25.斥鴳(yàn燕):斥,池塘。鴳亦作鷃,小雀。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鱼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它变化为鸟,名字叫做“鹏”。鹏鸟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鹏奋力飞起,翅膀犹如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将乘着海动时掀起的大风飞往南海。所谓“南海”,即是天然的大池。《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书。《齐谐》这本书上说:“鹏鸟飞往南海的时候,翅膀拍击水面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直上九万里高空,凭藉着六月的大风飞去的。”野泽中的游气,天空中的游尘,都是依靠生物的气息吹拂而游动的。天空中莽莽苍苍,这是天真正的颜色吗?天的高远究竟有没有尽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往下看的时候,也就是这个样子而已。水如果积蓄的不够深,那么它负载大船也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屋里的凹地上,那么放一根小草就可以当成船,放一个杯子,就要粘胶在地上,这是因为水浅而船大的缘故。如果风的积蓄不厚,那么它负载巨大的翅膀也就没有力量。鹏所以能高飞九万里,是因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它才能乘在风的背上,背靠着青天而没有任何阻拦,然后才能飞往南海。

蝉与斑鸠讥笑大鹏说:“我用力迅急而飞,常常碰撞在榆树、檀树上,有时或许飞不到那么高就投落在地面上罢了。何必要高飞九万里而往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准备三餐的食物,当日就能返回,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路远的人,前一夜就要舂捣粮食作准备,到千里路远的人,就要积蓄三个月的粮食。这两只小虫子又知道些什么呢!才智小的比不上才智大的,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有昼夜的区别,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有春秋的变化,这就是所谓“小年”。楚国的南面有一棵名叫“冥灵”的树,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五百年为一个秋季;上古时有一棵名叫大椿的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就是所谓“大年”。而活了七百岁的彭祖,到现在还竟以长寿传闻于人世间,众人都想与他相比,这岂不是太可悲了么!

汤问棘也有这样的话。不毛之地的北方有一个广漠无涯的大海,那就是天然的大池。那里有一条鱼,它的身宽有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鸟的背像泰山,翅膀犹如垂在天空中的云,乘着旋风直上九万里高空,凌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考虑向南飞翔,将要到达南海。生活在小湖泽中的斥鴳嘲笑大鹏说:“它想飞到那儿去呢?我腾跃而上,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这也是飞翔的最高限度了,而它究竟要飞往那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了。

“逍遥游”的含义是无依无靠,无所羁绊,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在 本文中,作者借大鹏乘风翱翔,雾气、尘埃等漂浮的现象,说明作为形体的生命,是没有绝对自由的,也不可能有;而人的精神,是应该绝对自由的,表达了作者对精神自由地追求。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写作上夹叙夹议,节节叙事,节节议论,议论方式灵活多变,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增强了说服力;想象奇特丰富,气势磅礴,富有浪漫主义;运用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营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

庄子在文中表明自己的观点:世界按万物都是有所凭依的,不是自由的。就连宏大的鲲鹏也不例外,这就让我们意识到,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

宋·王安石:“此篇直述体。‘大’、‘小’二字,乃其眼目。鲲鹏、大者;斥鴳,小者。文字一头二证一结,奇屈不伦。”(转引自湘绮老人[王凯远]《百大家评注庄子南华真经》,以下简称《百大家评庄》)

明·陆方壶《南华经副墨》:“絖光中线引,草里蛇眠。”

清·林云铭《庄子因》;“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比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蒙,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

清·宣颖《南华经解》:“无端叙起一鱼一鸟,以为寓意,尚非寓意所在;以为托喻,尚非托喻之意所在。方是虚中结撰,闲闲布笔。”

京ICP证040431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60号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8-2025 中国知网(CN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