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列子
- 【朝代】:战国
《列子》一则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①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②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③,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④声哉?”
知识来源:门岿 主编.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下.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第2508页.
- 注释
- 译文
- 赏析
- 集评
①得:体会。
②卒:通“猝”,突然。
③操:琴曲。
④逃:隐藏。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的善奏因为有了子期的善听,才显得更有价值,其人生也才更具幸福的体验。
文中有三例可以说明钟子期是好的听者。一是伯牙用琴音表达登高景象时,钟子期听到了“高耸的泰山”。二是伯牙用琴音演奏流水情境时,钟子期听到了“宽广的江河”。三是伯牙将“大雨琴曲”和“山崩的声响”藏于琴音中,钟子期也总能穷尽它的情趣。在三例的基础上,作者还用了两处概括,来阐释钟子期善听。一处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定能领会的到。另一处是“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当然,仅有作者叙述的事例和概括的表述,还不能最终说明钟子期善听,最能证明钟子期善听、能走进对方心灵深处的,还是伯牙自己的话。伯牙面对钟子期,放下琴感叹地说:“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当一个人,善听另一个人,达到“犹吾心”的时候,他便真正走进了对方的心灵。
好的知音,要学会欣赏,学会表达自己的真诚赞美。如果钟子期仅仅是善听,钟子期也成不了伯牙好的知音。钟子期在善听的基础上,还做到了善言,善于将自己听到的和自己的欣赏表达出来,以让彼此间“心有戚戚焉”。钟子期在听伯牙“志在高山”的弹奏时,用“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表达赞美。在听伯牙“志在流水”演奏时,用“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表达欣赏。钟子期表达欣赏的句子,在表达上,都很有技巧。首先,从句式上看,钟子期每次都连用了两个感叹句,表达很强烈的真诚的赞美之情。其次,从方法上看,钟子期先用“善哉”来肯定伯牙演奏的好,再用“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来说明好在什么地方,演奏到达了什么效果。第三,从语言修辞上看,钟子期用了两个比喻句,很形象地说出了自己善听的结果,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欣赏。
汉·刘向《说苑·谈丛》:钟子期死而伯牙绝弦破琴,知世莫可为鼓也。
《旬子·劝学》: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