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左丘明
- 【朝代】:春秋
曹刿论战
十年春(1),齐师伐我(2)。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3),又何间焉(4)?”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5)。问:“何以战(6)?”公曰:“衣食所安(7),弗敢专也(8),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9),弗敢加也(10),必以信(11)。” 对曰:“小信未孚 (12),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1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14)。”
公与之乘(15)。战于长勺(16)。公将鼓之(17),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18)。公将驰之(19),刿曰:“未可。”下视其辙(20),登轼而望之(21),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22),公问其故。对曰:“夫战(23),勇气也。一鼓作气(24),再而衰(25),三而竭(26)。彼竭我盈(27),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28),惧有伏焉(29)。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30),故逐之(31)。
知识来源:关永礼 主编.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第24-27页.
- 注释
- 赏析
(1)十年:鲁庄公十年,前684年。
(2)伐:古代打钟击鼓地进攻叫伐。我:作者以鲁国国君纪年,所以称鲁国为我。
(3)肉食者:吃肉的,指做官的。
(4)何间(jiàn):即间何,参预什么。间,参预。焉,助词,表疑问。
(5)乃:于是。
(6)何以:以何,拿什么。
(7)所安:安身的东西。
(8)专:指独享。
(9)牺牲:祭神用的牛羊猪。
(10)加:夸大,虚报。
(11)信:诚实。
(12)孚(fú):信任,指被信任。
(13)忠:尽心做好本分的事。属:类。
(14)则:就。
(15)之:他。乘:四匹马拉的战车,这里指坐战车。
(16)长勺(shuò):鲁国地名。
(17)鼓之:击鼓进军,古代进攻时击鼓;之,指鲁军。
(18)败绩:大败。
(19)驰之:追击敌人;驰:赶马追赶;之,指齐军。
(20)辙(zhé):车轮在泥地上辗出的痕迹。
(21)轼(shì):古代车前扶手横木。
(22)克:胜。
(23)夫(fú ):发语词。
(24)作:起,鼓起。
(25)再:第二次。而:则,就。
(26)竭:尽、空。
(27)盈:饱满,旺盛。
(28)也:表肯定语气。
(29)焉:表陈述语气。
(30)靡:倒下。
(31)之:指齐军。
本篇是记春秋时代一次不大的战争,在《左传》里没有标题,后人着眼在领导这次作战的人物上,称它为《曹刿论战》,也有着眼在战事上,称它为《齐鲁长勺之战》。
这次战争的起因:在上一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那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把鲁庄公打败,并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到了这年,齐桓公还不甘心,又发动一次不义的战争,起兵来打鲁国。
当时,齐国在山东的中部和北部,鲁国在山东南部。齐国强大,鲁国弱小。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经引用本篇文章,加以分析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 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 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
这段话,对曹刿论战作了极为精辟而深入的分析。曹刿在战前能考虑到政治准备,认为鲁庄公在办理诉讼案件上,还能注意真情实况,在这点 上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又考虑到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是鲁国地名,说明齐军已经侵入鲁国国境,选择长勺作战,更有利于反攻。更考虑到反攻的时机,注意己方士气的旺盛和敌方士气的低落。再考虑到追击的时机,应确切地选择在敌人真正溃败以后。这样,我们看到这篇文章既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也是写出了一位古代的战略家, 写出了曹刿的人物形象。
文章开始用乡人来陪衬,劝曹刿不要去管这次战事。曹刿担心当权的眼光短浅,考虑不周,还是要管。这里,说明曹刿是“不在其位”的,但他关心国事,有深谋远虑。在考虑到政治准备上,庄公首先注意到用小恩小惠来收买人心,求神保佑。曹刿直率地加以批驳,这又反映出他的识见来。在战时, 他能够经受敌人三次挑战而不动,直到敌人的士气低落时再进攻,正说明他既有谋略,又极镇定。他看到敌人的旗靡辙乱才追击,又见得他的考虑周到,行动极为谨慎,观察极为仔细。通过这些行动和对话,一位爱国的、有识见的、深谋远虑的战略家的形象, 就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来, 让我们接触到曹刿的精神面貌。全篇完全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来写人物,这给后来从行动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作出一个好的开端。又《左传》本是一部编年的历史书,是以记事为主,可是它能在记事中写出人物来,这也给后来的传记文学作出了一个好的开端。
全篇结构非常紧密。开头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第二段的对话,正是证明肉食者鄙,首先想到小惠和神佑。第三四段写作战和论战,同样证明肉食者的未能远谋,已经打了胜仗,庄公还不知道怎么打胜的哩。
本篇的语言极为精练。像说了“一鼓作气”,接下去就说“再而衰,三而竭”,用词凝练,但意义还极明白。第二段“衣食所安”三句,同“牺牲玉帛”三句,“小大之狱”三句,构成排比; 小惠和小信等句,更构成排偶,这就使语言整齐有力,文气流畅。但它又不同于后来的专讲对偶,在整齐中又有变化。
就历史散文看,《左传》是《春秋》的一大发展,我们不妨用这篇来和《春秋》作一对比。《春秋》里作“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记这次战事只有一句话。《左传》把它写成这样一篇说明战略防御原则的文章,又写出了一位古代战略家的形象,这是多么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