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辛弃疾
- 【朝代】:宋
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①,中间多少行人泪②。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③。
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④。
知识来源: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宋词鉴赏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08.
- 注释
- 赏析
①郁孤台,在今江西省赣州市西南,也称望阙台。清江、赣江。
②行人,指被金兵追赶逃难的人民。
③可怜,可惜。
④鹧鸪,鸟名,俗谓其啼声似“行不得也哥哥”。
这首词写作者登台望远,在对景物的描写和对历史的回顾中,抒发了作者对北方山河的深切忆念,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痛苦心情,寄托了忧时忧国之思。
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兴亡之感。郁孤台下,赣江之水滚滚流去。辛弃疾似乎从这江水中,看到了抗金志士悲愤的泪水和逃难百姓痛苦的泪水。词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泪”联系在一起,以水写泪,表达了几十年来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此时此刻,词人年华流逝、壮志未酬的悲愤泪水,也流进浩浩的赣江里,汇入到“行人”的泪水中。词人禁不住在台上远望西北方向的故都,远望中原大地的故土,但自己哪有“长安”可望。作者借叹息北望京城被阻隔,暗喻恢复无望, “可叹”中有无限悲愤。
下片抒愁苦与不满之情。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形象生动。这里作者借水怨山有所暗喻,含义深厚。首先,抗金斗争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大势所趋;其次,词人的抗金意志和决心也是不可改变的,这是他的人生目标;最后,他看到赣江水冲决重山叠岭的阻碍,向东奔流,而自己正值有为之时,却只能留在后方,不能参加抗金战斗,万分无奈。江边暮色苍茫,鹧鸪声声,增添了词人的沮丧情绪,愁上加愁,更见词人的爱国情怀。
此词虽只有短短八句,却借山水表达了词人沉痛、激愤、向往、忧愁等多种感情,含蓄委婉,起伏跌宕,胜似长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