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中庸之道,需要人斟酌,礼仪如何符合中庸之道?“礼多人不怪”,清朝民间俗语,至今仍然流行。意思是与人交际的礼仪越多越好,别人不会责怪;少了,别人会怀疑。这句话反映了当时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的心态,值得我们深思。清朝流行“礼多人不怪”之说,交际、应酬礼节务求繁琐,虚伪之风盛行,与中庸之道相悖,其流弊至于今日而未能改。礼仪以庄敬、中和为贵,过于繁琐则使人烦躁、厌倦而流于虚伪。当时送礼名目之多,小说《红楼梦》中贾府的家宴已可见一斑。《礼记》载有孔子之言,曰:“礼之弊,烦。”我们今日反思历史,不应当固守所谓的“礼多人不怪”的传统习俗,而应当明白:礼仪重在真诚、庄敬、适当;过于繁琐、夸张的礼仪,则有强迫、虚伪的嫌疑。本书选取礼仪制度相关文章,论述常见的礼仪问题,从群众常见的颜色、称呼、应酬用语切入话题,重点论述“随礼”、“排场”、“面子”、“谦虚”等话题,与读者共同思考、共同斟酌。
以下四篇文章节选自笔者的知网书《中国礼俗索隐》《中国各类称呼的由来》《中国各类应酬用语的由来》,论述与礼仪有关的颜色、称呼、应酬用语,提出一些问题,作为引入。
收起礼仪应当符合中庸之道。过于繁琐、夸张的礼仪,会有强迫、虚伪的嫌疑。礼仪重在真诚、庄敬。
收起随礼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习俗,所以笔者在此处集中了多篇文献。前半部分是议论,后半部分是建议,尤其是北欧挪威(发达国家)节俭的礼仪,值得读者注意。
收起排场与面子,俗语经常谈到。笔者在此章列举了四篇文献。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