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文社科文化中华文化 在大成讲坛,讲出你的精彩!

作品简介:

中庸之道,需要人斟酌,礼仪如何符合中庸之道?“礼多人不怪”,清朝民间俗语,至今仍然流行。意思是与人交际的礼仪越多越好,别人不会责怪;少了,别人会怀疑。这句话反映了当时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的心态,值得我们深思。清朝流行“礼多人不怪”之说,交际、应酬礼节务求繁琐,虚伪之风盛行,与中庸之道相悖,其流弊至于今日而未能改。礼仪以庄敬、中和为贵,过于繁琐则使人烦躁、厌倦而流于虚伪。当时送礼名目之多,小说《红楼梦》中贾府的家宴已可见一斑。《礼记》载有孔子之言,曰:“礼之弊,烦。”我们今日反思历史,不应当固守所谓的“礼多人不怪”的传统习俗,而应当明白:礼仪重在真诚、庄敬、适当;过于繁琐、夸张的礼仪,则有强迫、虚伪的嫌疑。本书选取礼仪制度相关文章,论述常见的礼仪问题,从群众常见的颜色、称呼、应酬用语切入话题,重点论述“随礼”、“排场”、“面子”、“谦虚”等话题,与读者共同思考、共同斟酌。

更多
收起
正谦
其他文集 更多>>
542179人阅读
388546人阅读
第1章 问题引入导语

以下四篇文章节选自笔者的知网书《中国礼俗索隐》《中国各类称呼的由来》《中国各类应酬用语的由来》,论述与礼仪有关的颜色、称呼、应酬用语,提出一些问题,作为引入。

收起
1.“礼多人不怪”与中庸之道
谢梓健
清朝流行“礼多人不怪”之说,交际、应酬礼节务求繁琐,虚伪之风盛行,与中庸之道相悖,其流弊至于今日而未能改也。《礼记》载孔子之言,曰:“礼之弊,烦。”礼仪以庄敬、中和为贵,过于繁琐则使人烦躁、厌倦而流于虚伪。当时之弊有二,一是送礼名目过多,小说《红楼梦》中贾府的家宴可见,...     详情>>
作者:谢梓健
2.中国古代婚礼是否用红色?
谢梓健
谢梓健 在中国人的印象之中,传统的婚礼里面,新郎新娘都穿红色衣服。红色象征喜庆,新婚之日,红衣、红轿、红彩......一般的解释,都用民间习俗四字概括,未作深入研究。笔者展示系列文章,先分析先秦儒家经典,指出平民用红色将有僭越之罪这一事实。又从明清笔记入手,指出明代朝野上下...     详情>>
作者:谢梓健
3.对于中国传统的应酬用语,应该怎样取舍?
谢梓健
明代已有“应酬”一词。文人交际,凡相见、送别、庆贺、酬谢,都有文辞缘饰。其体裁有诗词、书信两种,而以书信为主。发端于东汉,兴于唐宋,泛滥于清代。其初修饰少,离于质朴未远,故近于儒雅。后世文人仿其体例而衍之,习用以为常,渐有定式,于是有“应酬”之名目。     详情>>
作者:谢梓健
4.师父、先生、老师
谢梓健
师父之称,源于佛教。师父、师兄、师弟,仿于亲生父子、兄弟。南宋朱熹曾经提到。师父,俗语与“师傅”不分。先生为尊老之称,与后生相对。老师之称较为晚起,明代生徒始以之称其师。 民国以来,世人讲究男女平等,称呼为之一变。清代以前,先生、老师皆可以称其师;民国以后,只能称为老师...     详情>>
作者:谢梓健
第2章 礼仪与中庸之道导语

礼仪应当符合中庸之道。过于繁琐、夸张的礼仪,会有强迫、虚伪的嫌疑。礼仪重在真诚、庄敬。

收起
1.小议“礼多人不怪”
闵长鹏
<正> 礼多人不怪,现实生活中可谓多矣,不是吗,主席台就坐。王书记上了,李书记、张书记、徐书记也上吧。“礼多人不怪嘛;吃酒赴宴:于局长来     详情>>
来源:《探索》 1992年第01期 作者:闵长鹏
2.中庸之道与传统礼仪
张崇琛
<正>作为孔门看家本领的中庸之道谓中庸之道为孔门的看家本领,其说来自宋代的大理学家程颐。程颐在为《中庸》第一章所作的"提示"中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     详情>>
来源:《寻根》 2012年第03期 作者:张崇琛
3.从委婉语浅析语言交际中的儒家中和思想
姜兴彤;管成云
委婉语是伴随着语言禁忌的产生而出现的,其深蕴着儒家文化的中和思想。这种思想隐匿在委婉语中已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语言规范,制约着人们言语交际时话语的建构,酿造出了一个以礼相待、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交际场,这有利于促进语言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构。     详情>>
来源:《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01期 作者:姜兴彤;管成云
4.礼貌与真诚
林大津;谢朝群
Brown&Levinson(1978)的礼貌模式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无法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礼貌现象做出合理解释,有时它还会把我们引向错误的结论。讨论礼貌与真诚之间的关系,其目的在于指出:礼貌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应该区分表层礼貌与深层礼貌。     详情>>
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06期 作者:林大津;谢朝群
5.真诚与礼仪哪一个更重要?
未末
这个话题真的让我下笔踟蹰 原因有二: 一、二十年前我们把自家的门紧紧地关起来,打呀斗啊的,所以自然不需要礼仪。刚开放时,我们在旅游景点、大饭店的电梯里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不管认识不认识,外国人都要和你打招呼,都要礼让你,帮你做一些很小的事——这是开化社     详情>>
来源:《商业文化》 2001年第03期 作者:未末
6.礼仪——恰当才是最好
王玉才
好的话题,使人有话要说,不吐不快。看到《秘书工作》“礼仪展现风采”的征稿启事后,许多想法立即在脑海里活起来,手也有些痒痒。我想说的是,对于礼仪而言,只有最恰当的,才是最好的。繁文缛节最多、打扮最时髦、言语最动听、举止最优雅,不见得就能产生最好的效果。怎样     详情>>
来源:《秘书工作》 2006年第01期 作者:王玉才
第3章 中庸之道:奢侈与节俭之间导语

随礼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习俗,所以笔者在此处集中了多篇文献。前半部分是议论,后半部分是建议,尤其是北欧挪威(发达国家)节俭的礼仪,值得读者注意。

收起
1.如今农村随礼花样翻新 多如牛毛
刘丹东
目前,记者到农村老家走了一 趟,发现原本是挂锄的农闲季节,村 子里的人还是忙得不亦乐乎,细一打 听,原来人们都在为随礼奔波。东村 一趟,西村一趟地在忙着。$$   “现在随礼都随不过来了,有时     详情>>
来源:《锦州日报》 2006-08-04 作者:刘丹东
2.随礼 随礼 难遂心意 人情 人情 不近人情
马述
近些年,“宴席厅”在我省许多村庄里相继出现。所谓的“宴席厅”,就是村里人办事儿招待来宾吃喝的地方。它们大多没有营业执照,也不交税,其实是黑饭馆。“宴席厅”是农村吃喝风、“随礼”风的物化标志,农村人腰包里不多的钱就在推杯换盏中浪费掉了。    农村“随     详情>>
来源:《黑龙江日报》 2006-04-20 作者:马述
3.随礼的“人情距离”该怎么判定
姬二叔
<正>一个小伙子结婚,请全部门同事参加婚礼,财务科的10多个同事集体送来200元礼金"凑份子"。小伙子很是傻眼,觉得非常尴尬。俗世的约定里,红白宴会都免不了随礼。当然,随礼也有一定的讲究。亲人、朋友、同事的距离感不同,随礼的数目也不一样。在具体的细节上,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约定,但其...     详情>>
来源:《时代邮刊》 2017年第17期 作者:姬二叔
4.狠刹人情随礼风
段占启;高明智
<正>在笔者参加的一个婚礼宴席上,听到不少朋友诉说人情随礼之苦:人情消费花样百出,礼节往来名目繁多,酒席价格水涨船高,随礼风越刮越猛,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一是名目越来越多。过去,人情消费只限于婚丧嫁娶等项目,现在则增加到数十种之多,如小孩生日、乔迁新居、开业庆典、老人祝寿等等,都要...     详情>>
来源:《中国农垦》 2014年第06期 作者:段占启;高明智
5.挪威节俭的礼仪特色
丛文滋
挪威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虽已达3.3万美元,属发达国家,但政府的财政开支却非常注意节约,甚至在其外交礼仪方面也是“锱铢必较”。出访乘班机往来无迎送挪威国王、首相、议长等领导人出访一般都搭乘班机。代表团的成员一般在15人以内。随访的企业界、新闻界等成员的来往     详情>>
来源:《领导科学》 2001年第15期 作者:丛文滋
第4章 排场与面子导语

排场与面子,俗语经常谈到。笔者在此章列举了四篇文献。

收起
1.千万别因“排场”扔了“礼仪”
张荣芳
<正>拜读了陈松信老师的《莫让"排场"钻了"礼仪"的空子》多遍,里面的观点不敢苟同。在我看来:联欢活动是"礼仪",大搞排场也是"礼仪"。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礼仪"和"排场",翻开《现代汉语辞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0431-5640624),     详情>>
来源:《江苏教育》 2008年第21期 作者:张荣芳
2.莫让“排场”钻了“礼仪”的空子
陈松信
<正>去年圣诞节期间,笔者带领十几名学生赴香港访问交流,体验香港圣诞节活动。行程中有安排一个我校学生与香港学生的联欢活动,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我认为自己作为受邀学校的带队老师,极有可能被主办方邀请坐上前排,并被要求     详情>>
来源:《江苏教育》 2008年第21期 作者:陈松信
3.排场?我们不讲
王重和
<正>"我们从不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对待孩子不能满足他不合理的欲望。"不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那年我参加瑞士巴塞尔博览会,除了接单做贸易外还零售产品,以扩大中国出口商品的影响。一天,有一位中年女子领着孩子来参观。那是一个非常招人喜欢的小男孩,趴在我们橱窗     详情>>
来源:《少年文摘》 2015年第11期 作者:王重和
4.拒“排场礼仪”侵蚀 还学校纯洁天空
孙永春
<正>看了《莫让"排场"钻了"礼仪"的空子》文章,自己深有感触。笔者列举的一些学校接待领导的"排场"现象好像也有历历在目之感。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美称,"以礼待人,以诚相待"更是对于我们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不懂礼仪之人,将被社会所唾弃。由此可     详情>>
来源:《江苏教育》 2008年第21期 作者:孙永春
第5章 礼仪应该在谦虚与自信之间找到平衡导语

上面几章在论述奢侈、排场与面子,这一章反过来论述谦虚与自信。

收起
1.谦虚大发失真心
<正>我上大学时有个室友,为人老实本分,说话、做事特别谦卑,还常常以贬低自己来取悦别人。最初还以为谦虚只是因为他想和我们尽快地熟络起来,但事实证明大学4年他一直没变,总说自己脑子笨、学习不够努力,但奖学金却年年拿到手软,而他口中常常念叨的我们这些"能人"反倒一次没有!久而久之,大家都...     详情>>
来源:《当代工人》 2019年第02期 作者:
价格:¥14.0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