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镇江新闻 镇江舆情 金山热评

让口袋公园装满民生幸福

2025-07-04 10:57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数据:截至去年底,我国已建设口袋公园超4.8万个,绿道超12.8万公里。30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实施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轮换开放草坪1.8万余公顷,在公园中增加健身设施18万余件。

这些看似简单的数据,实则承载着万千居民日常生活的美好图景。口袋公园作为城市肌理中的“微更新”与“微幸福”,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着我们生活的质感与温度。

口袋公园虽小,却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微循环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着最便捷的生态滋养。当老人于树荫下悠然对弈,年轻上班族在午休时分匆匆步入公园享受片刻宁静,孩童在安全游乐设施上笑声回荡……这些微小却温暖的场景,正是城市“绿色细胞”焕发出的蓬勃生命力。

值得称道的是“公园开放共享”的新探索,它打破了传统绿地管理模式的藩篱。轮换开放草坪1.8万余公顷、增设健身设施18万余件,这些举措让公园从可望不可即的“观赏盆景”,转变为可进入、可享用的“城市客厅”。草坪上搭起的帐篷、健身区跃动的身影、树荫下阅读的市民……公园由此成为活力四溢的共享空间,让城市公共空间真正回归市民,成为我们共同生活舞台的延伸。这种开放姿态,是城市治理中人文关怀的生动体现。

然而,口袋公园在快速铺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建轻管”的普遍隐忧。部分公园在经历最初的光鲜后,因管养乏力渐露疲态:设施损坏未能及时修复、草坪因过度使用而斑秃、垃圾清理滞后、植物缺乏精心维护……这些现象不仅消减了公园的吸引力,更可能使其从“惠民工程”沦为“城市伤疤”。

要让口袋公园真正成为长久惠民的城市绿洲,必须构建起可持续的精细化管养体系。这需要制度、资金、技术与公众参与的协同支撑。在机制保障层面,亟需明确管养主体责任并建立稳定多元的资金渠道。各城市应探索将口袋公园后续管养经费纳入稳定的财政预算科目,或设立专项保障资金。可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公园+”的微商业形态适度参与,在确保公益性的前提下实现“以园养园”。技术赋能亦不可或缺。推广节水滴灌、智能照明系统等绿色技术,引入智慧管理平台对设施状况、人流量等进行动态监测,能极大提升管养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例如,某市试点安装的智能土壤监测设备,为草坪轮休制度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持,有效防止了过度踩踏。口袋公园最终离不开市民的珍视与守护。可推广“市民园长”或“志愿守护者”制度,并开发便捷的线上反馈平台,鼓励市民成为公园的“眼睛”与“管家”。成都部分社区推行“公园长”责任制,由居民代表参与日常巡查监督。

让我们精心守护好这些装满民生幸福的“口袋”,使每一方绿意都成为城市写给居民的深情诗行,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生活成为新时代最动人的底色。(金胜)

责任编辑:彭羽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