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中国家书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从古到今浩瀚的典籍与文献中,流传下了大量家书,他们体现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人格魅力和性格特征。我国家书的内容极其丰富,从各方面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展现了人们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维系着人间的光芒,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家书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体现。徜徉在家书文化的汪洋大海中,我们会有别样的风景和吸收不尽的营养,我们对家书价值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入。
本书第一章介绍了家书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作用。第二章、第三章则凝神细品中国历史上名家家书,我们能感受到其中思想上的大智,伦理上的大善,获得思想震撼和情感共鸣。第四章介绍了互联网时代,平民百姓传承古老家书文化,告诉我们:不论我们所处的时代如何变化,家书文化都是一笔最宝贵的知识财富,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丢弃的传统。
传承家书文化 守护亲情家园
“信”在古文中有音讯、消息之义,人们在书信往来中除了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获得信息外,其实更重要的是在乎一种感觉:见字如面。而一封措词得体的信也往往会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及其修养。作为一种礼仪和文化,书信往来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墨香四溢的生动表现。在所有的书信中,最为人们所常见的便是传递亲情的家书。家书的感人之处,就在于殷殷父母情和拳拳赤子心。家书是亲人间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
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极为便捷的生活,一通电话、一个短信、一份Email、微博的分享、微信的祝福、QQ的联系,家在网络中被虚拟。信件,这个古老而又温情的传递情感的方式已渐渐地被大家省略掉。然而那些便捷都缺少了一份温度和一种人情味,体会不出其中的感情和个性。“抢救民间家书,就是传承家书文化,守护亲情家园,用亲情的力量维系家庭的和睦,共建和谐社会。”季羡林先生的这句话,为那些在期盼、惦念时翩然而至的书信勾勒出了一个温柔绵长的影子。
家书表达着我们美好的情感,孩子对父母的感恩可能就是从一封家书开始的。家书也是个人成长、亲子关系、家族发展的见证,它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历史,有着重要保存的意义。家书是真情之至的流露,是面对面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它可以反复咀嚼、体会,深刻、深入。一张纸、一支笔,一杯香茗,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柔和的灯光下,静下心来,唤醒、梳理内心的情感,这些融入亲情、友情、爱情的文字在字里行间流淌,有着对心灵的剖析,对生活的期盼,对生命的尊重,对父母的牵挂,对爱侣的思念……家书所表达的感情更为深厚,更为感人,是一种更自然、更有深度、值得细细品味,永远收藏的交流。
从家书中可以出看到一个家庭的家风,从家风又折射出社会民风,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家书所记的都是琐碎的家事,但期盼的却是家和万事兴,期许幼者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期望长者健康、快乐、幸福、长寿,而这些不正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个具具体体的家庭所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吗?
那些浸透着岁月风尘的家书,纸已泛黄、字已模糊,但真是这些,让我们品味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真正内涵。家书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味道,传递着当时的文化信息和教育意蕴,让我们对家书充满着温暖的期待,重拾那种写信、寄信、盼信的感觉,把家书这个文化传统好好传承、发扬下去。
收起家书,曾经是许多人的至爱。中国人对家书并不陌生,家书的真实、清新、自然,家书中所蕴含的浓浓亲情,犹如一片宁静的田园,让人流连忘返。一封封家书记载了个人和家庭生活的轨迹,更储存着能够反复吸取的丰富的情感营养!
家书文化建设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又是家庭教育的需要,还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意。
收起家书不仅是亲人之间传情达意的最好方式,它还能起到家庭教育的作用。历史上以家书为教育手段被后人誉为美谈的更是不在少数,那些浸透着岁月风尘的家书,虽然纸已泛黄、字已模糊,但正是这些家书,传达了他们父子之间深厚的情感,督促着后辈子孙用功读书,更是充满了睿智和人性的光彩,是最生动的家庭教育、人格教育读本。
收起道德修养乃为人之本、处世之基。这一封封充满着人生哲理的家书,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将理想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深刻洞察付诸笔端,小家书中有大道理,浓缩了作者的人生经验与高度智慧……
收起家书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传承家书文化、守护中华文明的瑰宝,让更多、更有意义的家书文化在我们这一辈人的手里续写,让以汉字书写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得到更广泛的关注,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使命。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