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文社科历史考古/博物 在大成讲坛,讲出你的精彩!

作品简介:

今年7月,我又一次来到了首都北京,来到北京免不了要行走各种宫殿、庙宇、大院,穿梭于那些古典建筑之间,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些古建筑的屋脊上装饰着各种奇形怪状的兽件,你是否会感到好奇?心中会不会蹦出这样的疑问:它们是什么,有什么来历,为什么要将它们放在屋脊上……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那么就让我们静静点击鼠标,跟随我一起探索这些神秘的飞檐脊兽吧!

更多
收起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屋脊 神兽
王丽
其他文集 更多>>
神秘的古建筑

神秘的古建筑

有些古代建筑的屋檐上会雕刻着神兽,尤其是故宫的众多宫殿,基本每个宫殿的屋檐上都有神兽的身影。

这些古建筑屋脊上的小动物一般叫做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垂脊吻等,古建行内部也称为小跑或“走投无路”。它们已经“走”到了檐角的最前端,再向前一步就 会掉下去,真的是走投无路的。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 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 

这些小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吉祥兽数量的不同, 在小仙人之后,坐姿排列着一队小动物,根据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而数目有所不同,多为一、三、五、七、九等单数,最多故宫太和殿在最后增加了一个行什。数目 越多,表示级别越高。拿故宫来说,太和殿用了十个,天下无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用九个;中和殿是用七个;坤宁宫原是皇 后的寝宫,用七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用五个;某些配殿,用三个甚至一个。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探访这些屋脊上的小神兽吧!

收起
第1章 屋脊上的怪兽导语

古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据考证,垂脊兽是依据明永乐年间营造工匠“阮安、杨琼、蒯祥”的研究,形成的北京城的房脊装饰。在垂脊上有垂兽,在岔脊上有截兽,这些统称“兽头”。脊兽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韩顺发《古建上的怪兽》)垂兽单指蛮吻,也叫哜吻,传说它性格好高骛远,喜欢登高眺望,所以把它放在跑兽的上端。

收起
1.盛装的大屋顶——传统建筑的屋顶文化
唐文林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的木构架建筑形式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由于中国古人崇尚自然,追求天地人和的自然观和宇宙观,屋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占有非常重要、突出的地位。中国古代建筑对于屋顶的装饰造型非常讲究。受传统礼制思想的影响,屋顶形制规定得很严格,程式化程度高,并有深...     详情>>
来源:《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03期 作者:唐文林
2.北京古建筑屋顶上的神兽
陆杨
<正>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动物,这在北京的古建筑物中表现的尤为生动。岔脊的排头是一个骑着凤凰的小人,称为仙人。其后是一排小兽,最后面有一个较大的兽头,这是"垂兽"。仙人与垂兽之间的小兽统称"走兽"。走兽的排列和数量有着严格的规定,这是依宫殿的大小、建筑的等级而定的。走...     详情>>
来源:《北京服装纺织(时尚北京)》 2007年第08期 作者:陆杨
3.故宫建筑神兽名实考
姜舜源
紫禁城宫殿建筑装饰多有动物形象,寓意典故出自古代经典。作者考释了故宫常见神兽的典源、读音和字形,自成一家之言。     详情>>
来源:《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 2007年第期 作者:姜舜源
第2章 仙人骑凤导语

关于仙人骑凤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为:齐国国君齐闵王,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岸边,走投无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齐王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会带来绝处逢生的好运。

收起
1.骑鹤仙去,骑鸡吉来——试论骑鸟图案的起源及时代变迁
朱丹丹
骑鸟图作为传统图案题材,一直以来被广泛运用在绘画装饰的各个方面,然而学界对骑鸟图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始终未得到很大的关注。在本文中,将试图利用手中有限的资料对骑鸟图的起源和在各个时期的衍变和发展做一个粗略的归纳总结并分段加以叙述。     详情>>
来源:《大众文艺(理论)》 2009年第21期 作者:朱丹丹
2.屋脊上的仙人走兽
黎黎
<正>旅行中不知您是否留意,中国古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就是檐角屋脊上排列着很多数目。不等的人物、飞禽、走兽组成的队伍,特别是在宫殿琉璃屋顶上,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详情>>
来源:《旅游纵览》 2007年第08期 作者:黎黎
3.宋代建筑屋顶仙人脊饰形象探析
黄洪波
仙人走兽脊饰,因其在清代官式建筑上高频率地出现,以及严格的使用制度,而被看作是中国古代建筑哲学非常典型的图式。依次排列的蹲兽多来自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它们各司其职,从物理和精神层面上保证建筑的安全稳固,寓意着生活的安定与美好。本文以此为着眼点,考证最早成型于宋代的"仙人"脊饰形象...     详情>>
来源:《装饰》 2015年第06期 作者:黄洪波
4.仙人走兽与大吻
郑连章
<正> 紫禁城内,绝大部分宫殿的屋脊上安装着多种形象的琉璃饰件,如大吻、飞禽、走兽、仙人等。这些饰件除了符合结构功能的需要,也体现了古典建筑的优美造型艺术。太和殿是皇帝举行大典、发布号令的     详情>>
来源:《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0年第02期 作者:郑连章
第3章 龙导语

龙能在水里游,云中飞,陆上走,龙的角似鹿、鳞似鱼、爪似鹰。龙是中国古代图腾,唐宋视为祥瑞的象征,明清将之象征帝王,皇帝称自己为真龙天子,由此这龙是皇权的象征。除紫禁城外,其他建筑不得使用龙,也叫鸱吻。

收起
1.古代殿堂建筑上的“鸱吻”
戴吾三;陆法同
<正> 观我国古代殿堂建筑,可见顶脊两头多有鱼形、鸟形或龙头形饰物,两翼翘起,很富装饰性。其俗称为"鸱吻"。要知道安装此物并非单纯为了装饰,实则是古人出于迷信观念,借它以禳灾除祸。而事实上,由于鸱吻的特殊结构,也恰在一定条件下起到了防止雷击起火的作用。早在西周时期,古代建筑已有鸱吻...     详情>>
来源:《文史知识》 1996年第12期 作者:戴吾三;陆法同
2.中国传统建筑脊饰符号螭吻
吴卫;洪山
螭吻是中国传统建筑屋脊上的一种装饰构件,位于屋脊的正脊两端,早期被称为"鸱尾",唐代开始叫"鸱吻",直到明代才开始称"螭吻",其造型经历了由"尾"到"吻"的演变过程。螭吻是封建皇权至上的礼制符号和防火防雷的图腾象征,由此可看到礼制和官本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屋脊造型产生的深远影响。     详情>>
来源:《包装学报》 2013年第01期 作者:吴卫;洪山
3.关于“鸱吻”
李福顺
<正> 我国古代建筑物中殿堂顶脊两头多用鱼形龙头形或鸟形为饰,两翼翘起,很富装饰性,俗呼为“鸱吻”。此制兴于何时?表示什么意思?古名何谓? 《诗经·斯干》记载了我国西周的建筑,其中说:“筑室百堵,西南其户”,“如跂斯翼,如矢斯棘,     详情>>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1981年第04期 作者:李福顺
4.对“鸱吻”在古建筑中防火作用的探讨
陆法同;陈军
本文对古代殿堂建筑上的鸱吻在防火中的作用作了分析探讨。古代安装在建筑物上的鸱吻是一种非燃烧材料制作的,它安装在建筑物的最高处。鸱吻的须是金属导电体,通过建筑物与大地相连,它实际上起到了原始“避雷针”的作用。因此,古人将鸱吻视为“避火消灾”的吉祥物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详情>>
来源:《火灾科学》 1998年第01期 作者:陆法同;陈军
第4章 凤导语

凤是一种仁鸟,是祥瑞的象征,它的出现预兆天下太平,人们生活幸福美满。”据《史记》:“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这里充分反映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比喻有圣德之人,亦是皇后的代称。

收起
1.详解汉民族图腾神鸟凤凰
黄东汛
<正>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栖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和龙一样为中华民族的图腾。神话传说中,凤凰每次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其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称之为"凤凰涅"。如此周而复始,凤凰获得了永生。凤凰性格高     详情>>
来源:《中国地名》 2014年第02期 作者:黄东汛
2.浅论凤的产生及图腾、王权崇拜
陈芳苹
在原始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离不开生活资料的生产。凤这一形象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它的出现与原始人类的生活是分不开的。本文从凤与太阳崇拜、图腾崇拜两方面进行阐述。     详情>>
来源:《大众文艺(理论)》 2009年第10期 作者:陈芳苹
3.论汉代建筑凤鸟脊饰的文化渊源
陈琳;兰超
汉代建筑盛行的凤鸟建筑脊饰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文章分析了汉代建筑凤鸟脊饰的文化渊源,并探寻在此文化背景下凤鸟的艺术形象处理,是对传统文化与建筑脊饰的再认识,强调了建筑装饰与文化间紧密的联系,为当前建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详情>>
来源:《美术向导》 2010年第05期 作者:陈琳;兰超
第5章 狮子导语

狮子是“猛”、“仁”兼具的瑞兽。《传灯录》记载:“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作吼,群兽慑伏。”狮子作吼,群兽慑服,乃镇山之王,寓意勇猛威严,在寺院中又有护法意,寓示佛法威力无穷。

收起
1.佛教东传与中国的狮子文化
刘自兵
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中国境内不产狮子动物,但关于狮子的文化艺术却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这种产自异国他乡的动物之所以受到中国民众的青睐,与它在佛教中的地位,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     详情>>
来源:《东南文化》 2008年第03期 作者:刘自兵
2.试探“狮子”的文化价值在建筑装饰中的演进
秦春晓;稽立琴
<正>我国的“狮子”文化悠久而深远,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传统,纵观历史,其形象主要以石雕、铜铸、铁铸、木雕、砖雕等形式出现在陵墓神道上,宫殿、府邸、寺院、庙宇、柯堂中……它在建筑装饰中的意义也在不断地演进,由身份、权力发展到避邪、吉祥到护法、财富等。它已经成为了不同时代的精神标志...     详情>>
来源:《创作评谭》 2006年第06期 作者:秦春晓;稽立琴
第6章 天马导语

意为神马,与海马均为古代神话中吉祥的化身,象征日行千里,追风逐日。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忠勇之兽。汉朝时,对来自西域良马的统称。 将其形象用于殿脊之上,有种傲视群雄,开拓疆土的气势。

收起
1.“天马”小考
张跃进
<正>在秦汉时期马的造型艺术中,除了大量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真马,还有一些被神话了的马,即“天马”。 何谓“天马”?在《汉书·礼乐志·郊祀歌》中有两首关于“天马”的颂歌。其一是《天马之歌》:“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志俶傥,精权奇,(竹尔)浮云,腌上驰,容与体,迣万里,今安匹,龙为友。...     详情>>
来源:《东南文化》 1986年第01期 作者:张跃进
2.闲话天马
赵炳林
<正> 敦煌是天马的故乡,位于敦煌城西70公里古阳关下的渥洼池便是传说中汉代出天马的地方。“天马”的称呼始于汉代。之前,既不叫汗血马,也不称天马,而以贰师马、善马、贰师城善马相称。据《汉书·李广利传》说当汉使车令等请宛王取天马时,大宛人称其为贰师马。宛王拒绝汉使要求并杀汉使。汉廷...     详情>>
来源:《阳关》 1999年第03期 作者:赵炳林
3.天马与水神
毛民
自汉代起,中国就流传着天马出自水中的神话。从目前考古资料来溯源,中国以马为水神的传说,源出于斯基泰游牧民族以鱼为马的保护神,希腊罗马文化以马头鱼尾的hippocampus为水神,中亚粟特-吐火罗地区以马为阿姆河河神瓦赫苏象征。西域“天马水神”文化的东渐,被汉化后沐马图像又传回栗特本土,这...     详情>>
来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01期 作者:毛民
第7章 海马导语

也称为落龙子,象征忠勇吉祥,智慧与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

收起
1.龙耳尊动物造型猜想 海马与龙
青耶
<正>皖南地区出土的两件被定名为"龙耳尊"的青铜器,其造型有别于中原商周时期青铜器形制而颇具地方特色,有学者将其归入周代典型越式青铜器之列。特别是铜尊肩上所谓"龙"的造型与通常所熟知的"龙"形装饰迥然不同,且较为少见(上海博物馆曾在20世纪50年代征集到两件与之相似的龙耳尊)。这些铜尊...     详情>>
来源:《大众考古》 2013年第04期 作者:青耶
第8章 狻猊导语

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也有说为龙的九子之一。它头披长长的鬃毛,因此又名“披头”,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传说能食虎豹,有率从百兽之意。

收起
1.真实可寻的狻猊
阎扶
<正>在变化莫测的龙子里面,只有狻猊是行走于现实中的。这不禁让我们感到意外,进而产生怀疑,龙真的有过这样一个儿子吗?仿佛一场幻觉,当朝思暮想的一位偶像就住在你的身边不远,日日夜夜与你一样起床、锻炼、回家、看电视,你得知后半天缓不过劲来。一切突如其来,巨大的惊喜需要落地。狻猊也是这...     详情>>
来源:《山西青年》 2012年第11期 作者:阎扶
2.龙生九子(六)——香烟缭绕话金猊
茅子芳
<正>"夜色楼台月数层,金猊(ní)烟穗绕觚稜(gūléng)"。这是一千多年前五代十国时期,前蜀主王建的妃子花蕊夫人的《宫词》中描写金猊吐烟时的情景。这里所说的"金猊"是指古代人们用来熏香的一种香炉。我国使用香水熏香的历史较短。古人驱秽除虫、净化室内空气及熏衣物等都是点燃香料,这些香料     详情>>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 2010年第04期 作者:茅子芳
第9章 狎鱼导语

狎鱼是海中异兽,与下雨谐音,龙鱼的一种,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山海经》中说,沃野北面有一种龙鱼,能生活在水中,也能休息在丘陵上。龙鱼姿态像鲤鱼,但长着一只角。由于龙鱼水陆两栖,姿态独特,所以有神人乘上龙鱼去遨游神州。据传,古代黄帝就骑着龙鱼上天去见西王母。龙鱼实为后来鱼龙之变和鲤鱼跳龙门故事的雏形。

关于狎鱼网上资料不多。

收起
1.鱼凫考
文鹤
作为第三代蜀王的鱼凫族,源于岷山,族属为氐族。鱼凫族以崇拜神鱼而得名,而神鱼的原型就是《山海经》所载柢山之上的鯥鱼。鯥鱼的神化形式就是龙鱼或鳖鱼,而鳖鱼也是同样源出岷山的鲧禹族的图腾。鱼凫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三星堆文化,达到了古蜀文明的巅峰时期,留下了大量精美绝伦的文物和部族活...     详情>>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2009年第05期 作者:文鹤
2.漫话鱼龙变化
施俊
<正>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鱼龙变化的造型及纹饰充满着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它巧妙地将龙和鱼两种动物形象特征相互结合,创造出一种想像中的艺术造型,给人以生动、活泼的艺术享受。鱼龙变化纹饰本是俗称,正确的名称应称之为摩羯纹。此种纹饰常见于古代的雕塑、绘画、金银制品、陶瓷、玉雕等艺术品...     详情>>
来源:《收藏界》 2004年第01期 作者:施俊
3.浅析中国传统鱼纹样的人文内涵
郝燕;汪振泽
介绍构造混沌分形图形的基本方法。从美学角度分析混沌分形图形中的对称、节奏和韵律、平衡、自相似性,嵌套等特点,体会混沌分形图形的美学特征。尝试混沌分形图形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效果。     详情>>
来源:《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 2012年第期 作者:郝燕;汪振泽
第10章 獬豸导语

有神羊之称,为独角,又称一角羊。《神异经》云:“东北荒中有兽如羊,一角,毛青,四足,性忠直。见人斗则触不直,闻人论则咋不正。”因善于辨别是非曲直,力大无比,古时的法官曾戴獬豸冠,以示善断邪正。将它用在殿脊上装饰,象征公正无私,又有压邪之意。

收起
1.獬豸:图像象征的来源与意义
钟俊昆;曾晓林
獬豸是古代传说中能辨善恶忠奸的异兽,獬豸与"法"有不解之缘,古体的"法"字写作"灋","廌"即为獬豸,"廌法"二字合为一体,取其公正不阿之意。在汉代,獬豸由能辨曲直的动物特征延伸到象征执法公平的衣冠形制,特别是獬豸助皋陶治狱,皋陶成为司法公正的神化符号;由后獬豕的符号进入到传统官职文化的...     详情>>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2015年第03期 作者:钟俊昆;曾晓林
2.神兽“獬豸”与“法”字渊源
李援朝
此俗一直沿习到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很显然,神兽“獬豸”的形象遗留着蒙昧时代神判法的痕迹,说明那个时候人们还不能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搜索罪证或促使嫌疑犯说出真情,而往往借助于所谓的神明之物来裁...     详情>>
来源:《中国监察》 2004年第03期 作者:李援朝
3.獬豸形象的文化意蕴
霍志军
<正>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中,万物皆有灵性,在华夏民族的传说故事中,更是出没着一些极富灵性的动物,如龙、麒麟、饕餮、獬豸、凤凰等,它们往往被赋予某种神奇的力量。这些神奇动物,是民族宗教信仰、思想文化、艺术观念的承载者,且因地域及历史     详情>>
来源:《文艺研究》 2011年第08期 作者:霍志军
第11章 斗牛导语

传说中是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与押鱼作用相同,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雨镇物,立于殿脊之上意有镇邪、护宅之功用。

收起
1.《天问》“虬龙负熊”神话解——四重证据法应用示例
叶舒宪
《天问》中"焉有虬龙,负熊以游"二句历来没有得到恰当的解释。从文学人类学派倡导的新方法论——四重证据法入手,以考古新发现的文物和图像叙事作为切入点,将尽可能生动具体地重建上古神话想象的世界景观,通过系统性的资料梳理和相互对照,给古代文献中无解或误解的疑难问题带来重新诠释的契机...     详情>>
来源:《北方论丛》 2014年第06期 作者:叶舒宪
2.漫谈虬角
王守木
<正> 传世的工艺品中,有一种翠绿色带花斑纹的雕刻物品,称做“虬角”,如虬角扇股、虬角筷子之类。虬是何物呢?《说文》云:“虬,从虫从乙,龙子有角。”《楚辞·离骚》王逸注:“有角曰龙,无角曰虬。”二者说法不同。     详情>>
来源:《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1年第03期 作者:王守木
第12章 行什导语

行什,只在太和殿出现,它是举世无双的第十只角兽,大家不知道给它起什么名字,看它排行第十,就叫它:行什。清代人说它是猴子,其实,它有翅膀,手拿金刚宝杵,会降魔。它是传说中雷震子的化身。

收起
1.太和殿行什相关问题讨论
黄希明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最重要的建筑,代表了明清宫殿建筑形制的最高等级,其檐角走兽数量超越定制,九个走兽之外又增加了行什,在宫殿建筑中成为特例。本文通过相关档案史料记载结合建筑工程做法推论,太和殿行什出现在康熙三十四年到三十六年、应该与改用二样琉璃瓦件有关,具有掌握雷霆、惩恶扬善的象...     详情>>
来源:《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4年第02期 作者:黄希明
2.考窥太和殿上的压尾兽——行什
洪山;吴卫
行什体现了封建礼制建筑的等级观念,其在戗脊上除了具有装饰作用,还是保护脊垄上瓦钉的功能构件:行什的原型有"雷震子说"和"羽人说"两种,它分别体现了古人以行什作为防火辟邪、得到心灵安慰的吉祥寓意以及羽化成仙、期翼长生不老的美好诉求:行什的"什"有"天九地十""十全十美"的寓意,还蕴含了"...     详情>>
来源:《艺海》 2013年第01期 作者:洪山;吴卫
价格:¥27.5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