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时代在发展,学生在变化,教学改革和研究在推进。教学设计更要跟上这些变化不断地更新,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地积极参与。本文集精心选取了近年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高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教师备课有所帮助。
更多
收起
+关注
写在2017课改之前
写在2017课改之前
每次课改都是一次春风,会给人带来一些新的思考。每次课改又像一次秋风,能带走一些不足。核心素养是这次即将到来的课改的关键词,而一些名师一直在这条道路上奔走着。他们作为领路人,给我们的影响是无穷的。
本书紧扣“提升学科素养,注重能力生成”的理念,以“好用+实用”作为编写落脚点,把最新研究成果和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融为一体。通过提供不同思路、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便于教师选择、参考。
时代在发展,学生在变化,教学改革和研究在推进。教学设计丛书要跟上这些变化需要不断的更新,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诚挚邀请更多的老师参与图书的更新,提供优秀的教学案例与同行交流分享,提出改进意见建议,使图书更好用更实用,共同为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收起
第1章 从实验学化学
1.架起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桥梁——从“气体摩尔体积”到“火...
人们在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中,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旨在架起可感知的宏观世界与想象中的微观世界之间的桥梁。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案例,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试图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建立宏观与微观相互联系的科学观念的教学努力。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3年第06期
作者:江敏
2.以化学建模方法设计《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过程
<正>化学建模方法是认知主体在一定目的指引下,运用“宏观—微观—宏观”的思维模型,对宏观化学现象在微观层面上进行的本质要素提炼来构建新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07年第07期
作者:陆余平
3.“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学反思
随着2012年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对计算要求的新变化,反思了当前"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学中的"乱"象,详尽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了"从题型到方法"的教学设计理念,既用实例表明了其对实现"宽基础、重能力"的计算培养目标的有效性,还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13年第02期
作者:王新文
4.将学科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设计之中——“依据化学方程...
将学生学科观念的培养贯穿于"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得出定性到定量的方法,由已学的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入手,探究化学方程式中隐含的数量关系,从而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思想方法,领悟元素守恒的思想,并了解化学计算在实验、工业中的重要作用。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4年第23期
作者:李小静
5.“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编写与教学初探
以系统论为全程基本指导理论,首先从前后知识的衔接、知识的掌握与技能形成2个角度,揭示了人教版"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及其相关内容编写存在的问题。然后,立足现有教材,通过整合教材重构教学内容,结合自身实践提出重视5个教学环节,期望能有效解决教材编写给教学带来的困扰,提高...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14年第11期
作者:李顺友
6.同一情境下“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主题式教学设计
同一情境下的主题式教学设计是有效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的有效教学设计方式。该教学设计以"海洋资源"的利用为情境素材,将"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四种基本操作统一完整呈现,并反思了该形式的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价值。
详情>>
来源:《化学教与学》
2013年第04期
作者:高杰
7.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对“硝酸钾与氯化钠的分离提纯”的教...
<正>一、学情分析1.很多教师都认为硝酸钾与氯化钠的分离提纯这个知识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已解决,其实,根据考试说明,结合近几年江苏高考试题,会发现学生初中已掌握的内容,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均不能满足高考的需要,时间跨度大,大多学生已遗忘。2.在江苏省不论是采用人教版还是采用苏教版的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2年第03期
作者:张红卫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1.“氧化剂和还原剂”教学设计
<正>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V形图是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结构及形成知识过程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针对关键问题,先做概念的准备,体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就是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是已经为人所知的东西。其次,科学探究活动中要设计调研方案,根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10年第S2期
作者:全芙君
2.“氧化还原”认知结构的重建
针对氧化还原的教学现状,依据有关理论,重新设计了氧化还原的认知结构和实施过程,并通过具体实践和效果评估进行了试验研究,以教学设计的校本研究方式呈现了研究结果。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06年第11期
作者:谢建强
3.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单...
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单元为例,论述了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特点,及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单元教学设计能促使教师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从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向关注学生观念的形成转变。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年第03期
作者:王磊;黄燕宁
4.“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衔接与作业设计
从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看,初、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不会产生衔接问题,所谓衔接困难其实是教学困难,其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搞好高中化学《必修1》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设计了包含多种作业的学案来配合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4年第02期
作者:许志勤
5.学生的认知迁移与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正>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在高中化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对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学生掌握起来却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的迁移,就会使学生既能较容易、透彻地掌握这一理论的实质,又能使学生在大脑中构建出合理、清晰的化学认知结构框架,...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7年第Z1期
作者:陈应河
6.基于“情境-建构”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教学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基于"情境-建构"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教学设计策略,为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详情>>
来源:《化学教与学》
2012年第09期
作者:闫蒙钢;蒋建伟
7.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学习困难诊断与教学建议
采用测验、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对高一新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困难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学生对化合价认识不足,缺少从微观层面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在学习困难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进行课堂实践研究。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16年第09期
作者:郑文昌
8.促进学生认识方式的转变——以“离子反应”教学设计为例
分析了离子反应相关概念对促进学生认识方式发展的价值,提出了离子反应教学的核心应定位于促进学生形成从微观离子视角认识物质及反应的思雏方式和方法。基于对初中阶段学生认识溶液体系思维方式的剖析,阐述了转变学生认识方式的系列教学活动及教学策略的设计。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5年第09期
作者:徐敏;尚荣荣
9.精心设计问题及列表 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离子反应...
<正>离子反应是化学基本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教材分析,初中教材要求学生学会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本节是离子反应的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学会从离子角度认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知道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从学生的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会了...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5年第08期
作者:焦雪红
10.信息技术条件下基于“CLD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研究...
对基于"CLD理论"和五环节探究式教学活动的"离子反应"同课异构课例进行观摩分析,研究授课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环节、教学评价4个方面的异同,以期为"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量化评价方式、概念课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等提供建议。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4年第19期
作者:林建芬;钱扬义
11.“电解质溶液”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
"电解质溶液"是中学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离、离子反应和勒夏特列原理又是"电解质溶液"领域的核心概念。介绍了"电解质溶液"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思路,为教师进行科学教学设计,开展有效教学提供参考。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6年第02期
作者:庄晓文;姜建文
12.人教版必修1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及反思
<正>一、教材分析学习分散系内容,首先要突出分类的方法,教材将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效应放在物质的分类中介绍,与旧教材相比,其功能与地位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本节课第一课时已经以纯净物的分类为例,介绍了简单分类法,本课时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以混合物的分类为例继续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年第07期
作者:马云云
13.“课程即资源活化”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以“分散系及其...
基于化学基本观念的构建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分散系及其分类"为例,把相关资源课程化、活动化;利用分类练习、医药案例和制作分散系等项目任务调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变知识教学为理性思维主导的观念建构教学,推动了课程价值的最大化。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14年第01期
作者:李继良;桑寿德
14.胶体本质的探究性教学设计
<正>教学背景从教材内容安排上,"胶体"紧随"晶体结构"之后。从知识体系上,胶体与之前学过的溶液、浊液一起都属于"分散系",而晶体结构与之前学过的分子结构、原子结构一起都属于"物质结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09年第01期
作者:彭伟桥
15.实验对化学概念学习的促进作用——以“胶体”教学为例
以苏教版《化学1》"胶体"的教学为例,分析化学概念的教学中怎样创设实验情境,将微观世界的变化以宏观的现象展现出来,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13年第10期
作者:李发顺
16.“胶体的性质”教学设计
<正>[教学背景]从教材内容安排上,"胶体"紧随"晶体结构"之后。从知识体系上,胶体与之前学过的溶液、浊液一起都属于"分散系",而晶体结构与之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0年第07期
作者:裴燕
第3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1.“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正>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学堂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10年第S2期
作者:李蕾
2.学生全程参与的《金属材料》新授课教学设计
文章以《金属材料》新授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查阅资料、寻找实物、搜索图片、准备实验、制作PowerPoint课件并亲自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和运用工具及语言表达等能力。
详情>>
来源:《化学教与学》
2012年第09期
作者:徐雁
3.优化教学常规环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铁的重要化合...
备课、授课、课后反思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常规环节。结合一节公开课的课前准备、教学实录和课后反思过程,对如何优化教学常规环节,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10年第08期
作者:徐泓
4.“金属及其化合物中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与反思
<正>本文是将建构理论和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用于人教版高一化学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的教学设计与反思。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1)掌握铁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及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0年第05期
作者:吴国权
5.“铝的重要化合物”的一种新颖的教学设计
<正>[设计思路和教学设计]对于"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教学,目前教师都注意到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探究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但是问题的产生有些"生硬"。由铝的重要化合物在日常生活的一些应用引入,然后就布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09年第01期
作者:高修库
6.高中化学“三习五步法”教学模式示例——以“铝的重要化...
<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关键。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式灌输教学和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都不能从根本上打造高效课堂。"三习五步法"力求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渗透到教学实践的"教"与"学"中,得到了学生、家长和专家的一致认可。...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5年第08期
作者:吴璐;雷忠利
7.新课程背景下面向学习者的《钠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面向学习者的《钠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湖南浏阳市第三中学!(410301)@夏贤字王晶等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4-56.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详情>>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
2010年第02期
作者:夏贤字
8.如何突破“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运用”的教学难点
<正>在初中化学计算中,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仅仅涉及物质质量的计算,而到了高中,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除了涉及物质的质量,还涉及物质的量、气体体积、溶液体积、溶质物质的量浓度、多步反应的计算等。由于初中化学方程式的物质质量计算先入为主,在学生的心
详情>>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
2012年第08期
作者:王美清
9.利用手持技术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正>金属与酸的反应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的一个重要的探究实验。该实验的设计目的是探究不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将稀盐酸分别加入放有不同金属的试管中,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比较试管中的不同现象,存在现象不明显、难以判断不同金属与酸的反应速率等缺点。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利...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5年第22期
作者:陈浩漫;穆旗旗
10.基于实验支持下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研究——以《金属与酸和...
对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教学内容及其价值进行初步分析,结合学生对金属钠和水反应产物的预测和金属铁与水反应的可能性猜测及实验验证,阐述了如何恰当借助实验促进学生形成研究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详情>>
来源:《教学仪器与实验》
2012年第03期
作者:王春
1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正>一、教学目标1.了解钠、镁、铝、铁的重要性质,认识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2.了解钠的存在及用途。3.探究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4.运用联系实际、启发激励等方法调动学生参与问题探究的积极性。
详情>>
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第07期
作者:马小彬
12.“可视化”理念指导下的化学教学设计——以“金属铝的化...
教学设计的可视化是指利用图示等可视语言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和思想,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在纸本上表征出来。以"金属铝的化学性质"一节内容为例,在多角度分析教学设计可视化价值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方面设计过程可视化的方法,以期提供教学设计可视化的思维模型,指导教学...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5年第02期
作者:黄金莎;吴晓红
13.“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教学设计
叙述了"从铝土矿中提取铝"一课的教学设计,从能量变化的角度来解读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流程,从国家高耗能工业的电价优惠、节能减排等政策角度来改进、设计流程。体现了从化学走向化工,从化工走向社会的设计思想。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3年第03期
作者:王凯
第4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硝酸》教学实录
<正>1案例背景这是一节区级教研活动公开课。时间是2006年9月25日。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硝酸》一节第一课时。拟通过该节内容的教学,与同行共同探讨教学方法。通过对比、探究性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07年第05期
作者:毛远明;钱嘉
2.基于“前置性学习”的有效课堂生成教学——“硝酸的性质...
基于"前置性学习",课前建立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为教师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提供基础。结合"硝酸的性质"教学,阐述了"前置性学习"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课前如何设计、课中的如何延伸和拓展,最终实现学生乐学、好学的好课。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14年第07期
作者:王新珍
3.“硝酸、硫酸”教学设计
<正>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科学探究的主要特征是自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1]。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拓展问题空间,增强实验内容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实验,提高实验过程的探究性;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10年第S2期
作者:全芙君
4.三重表征: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意义学习——基于“硝酸”...
在已有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硝酸"教学实践的审视和思考,阐述了"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内涵、教学设计流程和构建策略。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问题设计和解决,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化学符号的意义,建立符号与微观、符号与宏观的有机关系,构建学习者对化学知识完整的表征系统。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6年第04期
作者:孙夕礼;陈益
5.从实验学化学——“氨”的教学设计及思考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方式。"氨"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教学直观性原则,注重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创新和实施。学生在实验中探究未知,通过观察、分析、预测、解释、设计等一系列活动,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中,发现、理解新知识,掌握学习的自主性。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3年第06期
作者:程萍;李美星
6.教学设计在氨、铵盐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在氨、铵盐教学中的应用上海市国商附中(200233)王玲教学设计在习惯上简称为备课(其实它们之间是有差异的)。年长的教师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在处理教学难点,重点等教学问题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灵活自如。年轻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1995年第02期
作者:王玲
7.“氨的性质及制法的探究”教学设计
<正>本教学设计是《化学1(必修)》(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第三章第2节第2课时。以弱电解质电离、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工具,紧抓两条线:一是氨的性质、实验室制法和用途的知识主线,二是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方法暗线,通过对氨的性质和实验室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09年第07期
作者:林芳兰
8.新教材《二氧化硫》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正>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要求,加强环境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二氧化硫污染环境的原因,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形成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教材分析与处理:本节从人们熟悉的空气质量日报提出相关的四个问...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5年第Z1期
作者:程俊
9.实验“失败”后的意外精彩——《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教...
通过自主设计的实验,将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性质整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生成和性质。实际教学中实验过程出现了意外,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了结论,达到了比预期更好的教学效果。
详情>>
来源:《化学教与学》
2014年第03期
作者:鞠霞
10.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创新及探究教学设计
文章针对"二氧化硫性质"知识教学重难点,以探究的思维方式分别设计了两个创新实验证实"可逆反应"的真实存在与探究二氧化硫漂白性的实质,并通过教学设计,生动展现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可逆动态过程,升华学生对化学基本原理和知识实质的理解,体现新课改理念,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科学课程的核心...
详情>>
来源:《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5年第08期
作者:曾颖;王应红
11.“3S”教学模式下“二氧化硫的性质”有效教学设计
<正>一、设计思想"3S"化学教学模式是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生活"(ShengHuo)、"生产"(ShengChan)和"实验"(ShiYan)来展开教学活动的一系列教学方法、框架和程序。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3S"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化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习化学...
详情>>
来源:《化学教与学》
2011年第02期
作者:曹坤;钱琴红
12.“氯气”(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案例
<正>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设计内容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第四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2设计思想由于氯气有毒,再加上有些实验的速率又较慢等多种原因,氯气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被不断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09年第08期
作者:徐守兵
13.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氯气的性质”教学设计及点评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设计时作了一些尝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课题: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1课时)。1教学过程1·1导入新课投影(如图1)老师:同学们,看到这张图片,蔚蓝色的大海给我们许多遐想,我们会想到浪漫,情侣们手拉手...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10年第10期
作者:孙夕礼
14.基于化学史的教学设计:与科学家对话——重温氯的发现之...
将化学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重温科学探究之路,不仅能再现知识的动态演变过程,而且可以揭示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领悟科学精神,全面提高科学素养。本文介绍的教学设计是以科学家发现氯气的过程为线索,运用实验探...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11年第01期
作者:葛秋实;王秀红
15.实验室制取单质硅的实验设计
为拓展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探索了一种实验室里制取单质硅的简便方法。从实验原理出发,论述了实验室制取单质硅的实验流程、操作及产品纯度测定,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有效分析。实践证明,本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制得的产品纯度高。本实验方案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化学实验创新设计...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15年第11期
作者:周泽宇;曾友良
16.《硅酸盐矿物和硅酸盐产品》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践
<正>高中化学新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新课程以更具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基础,从关注课程的"学术性"到重视课程的"社会性",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知识系统"向"多元能...
详情>>
来源:《化学教与学》
2011年第09期
作者:华丽亚;周健
第5章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研究
1.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的几点思考
文章从高一教学的角度谈了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一些体会,提出高一化学衔接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学生已有知识,利用已有知识发展新知识、支撑新知识的学习,在衔接教学中还应应用好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插图,以帮助学生实现初高中的转变。
详情>>
来源:《化学教与学》
2013年第04期
作者:刘斌
2.初高中化学衔接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其对策
针对初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着越来越严重的衔接不顺畅的问题,结合目前的教学实际,从3个方面(学校结构、课程设置和考试评价)分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10年第07期
作者:高明
3.有关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对策和实践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实质上是初、高中化学教学两个阶段相互承接、没有断档的一种有机结合状态。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从建立科学的化学物质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帮助学生有效构建知识网络等方面,阐述了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途径。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0年第03期
作者:李岩
4.初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衔接的思考——以“研究物质的实...
以《化学1》"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为例,分析了初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差异性,提出了要实现初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衔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把握衔接点的差异性,引导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加强实验思想观念的渗透等教学策略。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16年第03期
作者:王成秩;胡志刚
5.论课程改革中的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实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要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从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4个方面搞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06年第10期
作者:陈新
6.新课改进程中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策略的探究
"织网式"补充知识点、"阶梯式"设置教学难度、"顺序式"设计教学内容是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衔接的重要方法;注重学案的使用和情境的构建是强化衔接教学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重要任务。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12年第08期
作者:陆建源
7.“问题解决”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要求学生应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及问题解决能力。刚步入高中的学生不适应高中的学习,教师在进行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时可采用"问题解决"方式,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组织教学,根据初高中知识衔接特点,设置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化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逐步...
详情>>
来源:《化学教与学》
2013年第01期
作者:郭志东
价格:¥23.5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