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教学高中教育高中化学 在大成讲坛,讲出你的精彩!

作品简介:

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本文集搜集了国内高中化学实验改进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希望为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及教研员提供理论支撑。

更多
收起
孙涛
写在前面

写在前面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

只有对化学实验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实验才能充满生命和活力,保持其在化学教学中的独特地位,本书从化学反应原理的模拟、化学实验的深化和完善、化学实验的创新等方面对高中化学实验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进和创新。希望对读者能有触动和启发。

收起
第1章 碱金属
1.“煽风点火”——钠燃烧实验的改进
张新桥
<正>一、对教材中实验的思考1.教材中钠的燃烧实验钠在空气中的燃烧,内容见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47页至48页,"把一小块钠放在坩埚里,加热,现象是:钠受热后,与氧气剧烈     详情>>
来源:《化学教与学》 2011年第03期 作者:张新桥
2.关于“钠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改进的思考
邱福明;张华
通过对钠燃烧实验的改进,引发对教师自身发展、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和课堂效益提高的思考。     详情>>
来源:《化学教与学》 2011年第10期 作者:邱福明;张华
3.钠燃烧生成过氧化钠的最佳实验条件探究
吴先强
通过正交方法设计研究活泼金属钠与氧气进行反应过程,得出该反应的最佳实验条件。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09年第04期 作者:吴先强
4.制备过氧化钠演示实验的探究
张婉佳;黄伟
从钠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原理及过氧化钠的性质入手,探究制备过氧化钠的实验条件、实验装置设计,根据所设计的实验装置制备过氧化钠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08年第06期 作者:张婉佳;黄伟
5.过氧化钠与氢气和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设计
易小友;凌育南
设计探究过氧化钠能否与氢气、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实验证明:过氧化钠与氢气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炭粉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化钠。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10年第01期 作者:易小友;凌育南
6.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过氧化钠的最佳操作
谭宗俊;王超文
通过钠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研究,找出了此实验要观察到淡黄色过氧化钠的关键操作要点,通过研究找到目前最佳而且是最简便的操作方法,使实验得到满意的效果。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10年第02期 作者:谭宗俊;王超文
7.过氧化钠氧化浓盐酸的实验研究
江建
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过氧化钠能否氧化浓盐酸的问题,通过实验验证并分析了过氧化钠、过氧化氢与浓盐酸反应产生氯气并同时伴有氧气生成的情况。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10年第01期 作者:江建
8.过氧化钠和铜反应的实验探索
刘加虎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人教版)第三章第二节中,介绍了重要的金属化合物过氧化钠,教材中研究了过氧化钠在常温下能和水、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说明过氧化钠在常温下很容易与一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释放出氧气,表现出很强的...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10年第06期 作者:刘加虎
9.如何使钠在空气中燃烧的主要产物为过氧化钠
朱心奇
钠在空气中燃烧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化学反应。按照现有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以及其他有关该实验的改进措施,实验所得到的实验现象并不能足够支持教材教学所希望的结论。钠只有在足够的温度下与足量氧气充分反应主要产物才能是淡黄色的Na2O2。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08年第06期 作者:朱心奇
10.有关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再探究
李友银;石璞
基于数字实验仪器(如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等)分别测量潮湿的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干燥的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过程中相对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从定量的角度验证二氧化碳本身能否直接与过氧化钠反应,从而厘清Na_2O_2与CO_2反应的本质问题。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5年第19期 作者:李友银;石璞
11.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在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中的妙用
张希彬;李东平
<正>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实验是我们根据高中教材必修1中关于过氧化钠是钠的重要化合物,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这一知识设计的。同时还借助在这一反应中产生的高温来完成初中化学中的一个疑难实验,即"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仅用大试管和酒精灯完成这个实验的成功率是比较低的,主要原因...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0年第10期 作者:张希彬;李东平
12.用易拉罐改进“钠燃烧实验”
江程翔;程志远
<正>"钠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是鲁科版高中一年级教材活动与探究的实验内容,也是高一学生学习金属钠知识的重要内容。按教材要求,需将金属钠颗粒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燃烧来观察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如图1)。事实上,这种方法很难得到淡黄色的过氧化钠,生成的固体以黑色物质居多,隐约有少许淡黄色,同...     详情>>
来源:《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15年第04期 作者:江程翔;程志远
13.基于翻转课堂的科学探究典型案例研究——以“探究钠燃烧...
夏建华;宫朋飞
以"探究钠燃烧实验中黑色产物的成因"为例,探索了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置于课前和课中进行,以有利于提升科学探究的品质,促进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拓展课堂的开放性。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5年第02期 作者:夏建华;宫朋飞
第2章 碱土金属
1.镁和碘反应实验的改进
笪祖礼
<正> 二、操作: 首先在装置背面衬一张白纸,以便观察现象明显。取0.5克镁粉<镁粉表面要有金属光泽)和0.5克碘,放在研钵里研磨,混和均匀,将混和物置于试管里,从胶头滴管中滴入1~2滴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1985年第01期 作者:笪祖礼
2.镁与水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
刘勇
在试管中滴人酚欧试液,溶液显红色.本方法现象明显,有惊无险,弓队人胜.原理:凸ug+m。O==Mg(O)。+H。T点燃ZH。+O。==zH,()+Q镁与水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刘勇$安徽广德横山职高!242200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1997年第11期 作者:刘勇
3.镁带燃烧实验改进
赵元芳;舒元梯
镁带燃烧实验改进河南平顶山师专(467000)赵元芳乐山师专舒元梯现行初中课本中镁带燃烧的实验,对镁带燃烧时生成的新物质突出不够,学生往往被燃烧时耀眼的强光所迷惑,新生成的氧化镁体积小、分散、常常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我们对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故果较好...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1994年第12期 作者:赵元芳;舒元梯
4.金属镁在CO_2气体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章新阳
<正> 笔者通过做镁在 CO_2气体中燃烧的实验发现,使用课本上的实验方法有不足之处:很难观察到生成的黑色固体。原因是 CO_2只有一集气瓶,随着镁带的燃烧,空气中的O_2不断进入集气瓶中,虽然镁带在燃烧,但它是与空气中的 O_2发生反应,导致镁带与 CO_2反应的时间短,生成的碳较少,且易被 O_2氧化,...     详情>>
来源:《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7年第10期 作者:章新阳
5.镁的性质实验的改进和补充
刘建华
<正> 在讲授镁的化学性质时,做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一般是课前收集好的,这样做费时、费事。我们对此进行了改进,并增加了镁在二氧化硫中燃烧的实验。具体方法是:在实验时,临时取两个集气瓶,在一个瓶内放入少量碳酸氢钠(或碳酸钠),另一个瓶内放入少量亚硫酸钠。在...     详情>>
来源:《江苏教育》 1987年第05期 作者:刘建华
6.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改进
郭红彩
此实验易成功,现象明显,能让学生准确获得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从而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改进$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221200@郭红彩     详情>>
来源:《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8年第05期 作者:郭红彩
7.氮化镁的实验室简易制备方法
代冬梅;丁伟
阐述了由镁粉与空气里的氮气反应制备氮化镁的实验设计和原理。针对该传统实验流程过于繁琐、所需时间较长、不适宜在课堂展示等不足进行了改进。实践表明,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适于课堂演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5年第03期 作者:代冬梅;丁伟
8.镁条燃烧实验的光污染危害分析及防范方法
曹飞;毛思哲
从镁条及镁粉燃烧产生的强光伤害人的眼睛和皮肤的实际案例出发,结合光学理论以及国内外对视网膜光损伤以及皮肤光损伤等方面的医学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如果不注意保护,镁条燃烧发出的强光对人的眼睛和皮肤都可能造成损伤,提醒师生做相关实验时要提高防范意识,并通过实验验证以及参考其...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5年第12期 作者:曹飞;毛思哲
第3章 铝元素
1.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的改进
齐俊林
指出了化学教材中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的不足,介绍了对该实验改进的具体方法。     详情>>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5年第10期 作者:齐俊林
2.“铝的性质”中几个反常现象的探讨及实验改进
郑志信
<正>一、氧化铝易与盐酸反应吗?两片未经打磨的铝片分别插入1:1的盐酸和40%的NaOH溶液中,前者几乎无现象,后者在几秒钟后就有大量气泡产生。1.反常现象铝表面的氧化铝易与强碱反应而难与盐酸反应。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0年第05期 作者:郑志信
3.铝与碱反应生成氢气点燃的演示实验改进
王国红
<正> 现行高二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镁和铝一课中[实验4-2]铝片与浓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气的演示实验,在点燃氢气时,教材采用反应一段时间后直接点燃试管中氢气的方法,这与初中教材中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的说法相矛盾,不利于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及安全意识的培养。而若要进行纯度检...     详情>>
来源:《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4年第12期 作者:王国红
4.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甘发柱
<正>铝是性质活泼的金属,常温下即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因生成的氧化物薄膜致密而坚硬,且熔点很高,阻碍了反应的顺利发生,很好地保护了内部金属铝。对初次认识铝的性质的学生来说,会错误地认为铝难与氧气反应。因此,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是认识铝的性质的重要基础实验。人教版化学第二册2007...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1年第08期 作者:甘发柱
5.关于铝热反应实验三种改进方法的比较与思考
朱建兵;姚建军
针对教材上有关铝热反应实验的不足,对文献中介绍的三种实验改进方法加以分析、比较和思考。指出对该实验的改进,除仪器、药品及用量以外,还可从趣味化、生活化、微型化、绿色化、开放化等方面着眼,借此可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3年第04期 作者:朱建兵;姚建军
6.铝热反应的实验改进
王屹
在分析了传统铝热反应演示过程中的不足后,结合实践,对该实验的装置和引燃方法进行了改进。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0年第09期 作者:王屹
7.铝与水反应实验的再改进
张春燕;丁伟
铝丝与水的反应很难达到明显的实验效果,为有效除去氧化膜并增强该实验效果,实验用Y型管对铝丝与水的反应装置进行了改进,选用10%氢氧化钠溶液去除氧化膜,并在使用二甲苯液封条件下,让铝丝在15%氯化钠溶液中加热反应,体现了实验改进的优点和创新性。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2年第11期 作者:张春燕;丁伟
8.铝热反应实验装置的再改进
王云霞
对教材中设置的铝热反应实验及相关文献中的改进实验提出商榷之处,从微型化、安全化、绿色化等角度再次进行改进,实现用品易得、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低碳环保、安全实验等目的。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6年第02期 作者:王云霞
9.铝热剂实验的改进
赵瑜
铝热剂实验的改进西安消防指挥学校(710021)赵瑜各类教材中铝热剂的实验都要求在耐火坩埚中操作.由于有些实验室常缺少耐火坩埚,商店也不易买到,因此笔者将铝热剂实验作如下改进.用包装较好的香烟盒中的铝箔两张剪成和定性滤纸同样大小的圆状;然后分别折叠成...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1995年第08期 作者:赵瑜
第4章 碳族元素
1.碳在浓硝酸里燃烧实验的改进
李俊海
<正>中师课本《化学》第一册[实验6—7]改进。 把浓硝酸2毫升左右,同一小块木炭一起放在大试管(或圆底烧瓶)里加热。观察到红棕色的气体生成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现象。从而证明了木炭被氧化成二氧化碳、浓硝酸被还原成二氧化氮。同时还避免了有毒气体的逸出。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1984年第03期 作者:李俊海
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改进
<正> 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气体,能和血液卫的血红蛋白化合生成一种稳定的化合物,从而抑制了血液载送氧气的功能,造成人因缺氧而失去知觉,甚至死亡。为了师生的身体健康,和使实验效果明显,许多教师纷纷改进“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南开中学徐金波、崔玉林、杨延侠老师...     详情>>
来源:《天津教育》 1989年第01期 作者:
3.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成分检验的实验改进
李家亮;仲玉美
<正>实验检验碳酸饮料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取一瓶"雪碧"等碳酸饮料摇晃一会,然后打开瓶盖,使瓶内气体冲出,再把一块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瓶口上方,或把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倒扣在瓶口上方,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含有二氧化碳。另一种方法是,用注射器从...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1年第04期 作者:李家亮;仲玉美
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微型化实验改进研究
曹杨娟;褚效中
实验是中学化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教学尤显重要,而教材中有些实验在实验设计、环境保护、药品用量等方面存在待改进的地方,从简化实验装置、节约药品用量等多方面对教材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进行改进,体现了一体化微型实验在教学中的优势。经过改进的实验,大大缩短了实验所需的...     详情>>
来源:《新课程(下)》 2012年第07期 作者:曹杨娟;褚效中
5.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实验改进
袁以诗
<正>课题名称: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实验改进教学目标:了解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原理实验教学设计思路:重点:理解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原理及实验操作难点:理解、说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实验操作的具体要求。实验对达成教学目标所起的作用:该实验即为教学重点内容,做好实验有利于将抽...     详情>>
来源:《第五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 2014年第期 作者:袁以诗
6.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改进
刘可佳
<正> 初中化学课本第三章第四节〔实验3—6〕——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除了说明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外,还说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象倾倒液体那样,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因此做好这一实验非常重要。但是这实验受气流、仪器容积和实验操作等因素的影响很大,若稍...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1988年第03期 作者:刘可佳
7.两个实验的巧妙组合——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的改...
戴荣泽
<正>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九年级(上册)中用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图1a)时,有学生对于实验结果存在疑问,可能蜡烛本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使火焰熄灭的,分析学生的疑问,是因为倒入的二氧化碳看不见摸不着,缺乏实验证据。如何能够使倒入的二氧化碳看得见呢?笔者想到了课本上的另一个实...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 2014年第09期 作者:戴荣泽
8.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改进
朱广君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改进建三江农管局创业农场中学校朱广君初级中学课本化学第三章第五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钢实验,照课本实验方法进行操作,步骤和实验装置不尽合理。课文中说的意思是先往玻璃管中放入氧化铜粉末,通入一氧化碳;然后加热……按先通入一氧化碳,...     详情>>
来源:《黑龙江教育》 1995年第09期 作者:朱广君
第5章 氮族元素
1.氮气与氧气反应实验的改进
朱式玉
<正> 高中化学课讲到氮气与氧气在电孤作用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并通过一氧化氮在充足氧气条件下生成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而加以证实这个反应确实发生,过去课堂演示此实验时,现象不明显,若采用下述实验方法,则可得到显著的效果。     详情>>
来源:《教学仪器与实验》 1990年第02期 作者:朱式玉
2.一氧化氮气体制备实验的改进
陈锡恩
...氧化氮气体易被氧气氧化成红棕色二氧化氮的性质。同时避免了二氧化氮气体污染空气。这一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直观性强,效果明显,且避免污染。一氧化氮气体制备实验的改进$辽宁教育学院@陈锡恩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0年第06期 作者:陈锡恩
3.氨气系列性质实验创新设计
俞远光
为了快速制取、收集、溶解氨气,选用干燥管、废果冻盒作反应器,采用氢氧化钠和浓氨水制取氨气,实现了氨气的制取、收集、溶解一体化;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环保,成功率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3年第09期 作者:俞远光
4.氨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设计
林洪;陈贵新
针对氨气在纯氧条件下燃烧火焰不稳定且实验成功率不高的状况,进行了实验探究。设计了一套氨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简易实验装置,让通有氨气和氧气的两导管相接触后点燃,可观察到氨气在氧气中安静燃烧,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较好;此实验可作为氨气性质的课外拓展延伸,利于学生加深对氨气还原性的认识,进...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3年第08期 作者:林洪;陈贵新
5.由对“棉花的作用”思考引发氨气制取实验的改进
刘军晓
<正>一、原教材实验在实验室里,常用加热铵盐和碱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由于氨气易溶于水,常用向下排空气法来收集。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图1实验装置二、教师的困惑1.棉花的作用是什么?解释①:防止NH_3与空气对流,使收集到的NH_3不纯。解释②:吸收多余的NH_3,防止NH_3逸出,污染空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4年第22期 作者:刘军晓
6.氨气喷泉实验装置的改进
吴青茂
<正>喷泉实验融物理和化学性质验证于一体,生动形象地证明了氨气极易溶于水及其水溶液呈碱性等性质,历来很受学生的喜爱。该实验包括了气体的制备、收集、储存、尾气处理以及课堂喷泉实验演示等步骤。整个实验操作步骤多且过程繁琐,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许多同行对此提出了不少改进措施,但...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5年第06期 作者:吴青茂
7.氨气与氯化氢反应实验的改进
赵拯;陆余平
通过常见的仪器广口瓶,对氨气和氯化氢的反应进行改进,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药品用量少,基本无污染,适合学生分组实验。     详情>>
来源:《化学教与学》 2014年第06期 作者:赵拯;陆余平
8.氨气的制备和性质实验的改进
李维芬;俞立影
<正>氨气的制备和性质实验能验证氨气密度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的性质,还能通过有趣的喷泉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此是高中化学乃至大学无机化学的重要实验之一。本文将氨气的制备和性质实验联合,给出了新的实验设计。另外,为了验证氨是极性分子,不溶于非极性溶剂,增加了四...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2年第09期 作者:李维芬;俞立影
9.多色喷泉——紫甘蓝指示剂改进氨气喷泉实验
王涛
<正>~~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13年第08期 作者:王涛
10.氨气催化氧化实验的分析及改进
王屹
<正>氨气催化氧化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对于氨气的性质和硝酸工业生产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凡是对该实验有过研究的教师都会发现,这个实验也是高中化学实验中难度较大的一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09年第08期 作者:王屹
11.氨气还原性实验的改进
陆军
<正> 《化学教育》1984年第3期第47页介绍了《氨气的还原性实验》。经笔者反复实验发现,蒙有一薄层黑色氧化铜的热铜丝插入疏松的氯化铵晶体里,不仅有白色烟雾生成和铜丝恢复光亮的紫红色的现象,而且在氯化铵晶体里同时有少量绿色物质生成。这不难推测该绿色物质是由氯化铵受热分解产生的氨气...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1991年第03期 作者:陆军
12.镀银试管在制备氨气实验中的应用
单世乾;魏崇启
针对实验室制取氨气实验的传统方案的不足,在试剂和仪器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改进,用NaOH替代Ca(OH)_2,在镀银试管中完成该实验,取得了理想的实验效果。该改进有利于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3年第07期 作者:单世乾;魏崇启
13.绿色化学理念下氨气、二氧化硫的制取及性质实验的改进
关宁;张丽霞
对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两个实验进行了改进,一是利用废旧的塑料瓶作反应容器,巧妙地将氨气的制备及性质实验结合在一起;二是用微型仪器对二氧化硫的制取及性质实验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既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又能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的教育。     详情>>
来源:《化学教与学》 2016年第04期 作者:关宁;张丽霞
14.“铜铝-浓硝酸原电池装置”的新设计
王雪瑞;刘松伟
铜铝-浓硝酸原电池是揭示原电池实质的重要案例,但由于实验存在污染问题,因此课堂上大多采用只分析原理,不做实验的"纸上谈兵"方式。为解决实验中NO2的污染问题,对原电池的实验装置进行了设计与改进,改进后的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可控,安全环保。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5年第04期 作者:王雪瑞;刘松伟
15.NO、NO_2的制备及性质实验装置的组合化设计
綦尤娜;刘璇
通过研究不同版本化学教材中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的某些不足,对比了文献中介绍的多种改进实验,设计出一套能同时实现NO、NO_2的制备及性质实验的组合装置。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能实现多个反应,操作方便、现象明显且有益环保。解决了实验中易泄漏、操作不简便、实验教学耗时多的问题。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6年第04期 作者:綦尤娜;刘璇
16.铜与硝酸反应实验的微型、一体化改进
侯晓琼;穆旗旗
<正>一、实验原理Cu+4HNO_3(浓)=Cu(NO_3)_2+2NO_2↑+2H_2O3NO_2+H_2O=2HNO_3+NO3Cu+8HNO_3(稀)=3Cu(NO_3)_2+2NO↑+4H_2O2NO+O_2=2NO_2二、实验改进1.实验用品微型实验仪器:V形侧泡管、5 mL针筒、具支试管、橡胶管、橡胶塞、固定夹、胶头滴管。试剂及用品:浓硝酸、蒸馏水、铜片、NaOH溶液。2...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5年第16期 作者:侯晓琼;穆旗旗
17.《氮族》一章实验的改进与补充
郑学裕
<正> 一、稀硝酸跟铜反应的学生实验的改进铜和稀硝酸反应的学生实验,按课本209页中的装置去做,因为园底烧瓶体积较大,上部空的较多,所以,生成的一氧化氮易和烧瓶中的空气里的氧气作用生成红棕色二氧化氮,这样就出现了消耗药品多、实验时间长、实验现象不明显等弊处,故将此实验中的烧瓶改为中...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1986年第03期 作者:郑学裕
18.在注射器中进行铜和硝酸反应实验
王玉芬
以注射器作为铜和硝酸反应的主要反应容器,对教材上的铜和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作了改进,提出了环保设计方案;分析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验证了NO_2的水溶性,实现了在无氧条件下制备NO并验证了NO的性质;实验改进后,现象更直观、明显,且安全可靠、符合环保理念。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3年第07期 作者:王玉芬
19.铜与浓、稀硝酸反应一体化实验的再改进
汪红伶;霍本斌
<正>一、问题的提出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是探究硝酸强氧化性的重要实验。由于该实验存在无法控制反应速率、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不环保等弊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4节85面~([1])关于硝酸的强氧化性实验被取消,只用一两句话来描述。这样的呈现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硝酸强氧化性。在实际教学...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6年第02期 作者:汪红伶;霍本斌
20.改进浓硝酸和铜的演示实验,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赵东旺;王瑞珍
演示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改进演示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 ,引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03年第12期 作者:赵东旺;王瑞珍
21.硝酸受热分解实验的简易化改进
房寿高
对文献中硝酸蒸气受热分解实验进行了比对并且分析了其各自的不足,受此启发,对浓硝酸受热分解实验作了简易化改进探究。结果只需1滴浓硝酸就能得到理想的实验效果,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显著节约实验药品用量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5年第03期 作者:房寿高
第6章 氧族元素
1.硫化氢点燃实验的两点改进
梁炳恒;周四红
硫化氢点燃实验的两点改进梁炳恒,周四红(天津教育学院300020)硫化氢燃烧实验污染大。为此,我们设计了一套吸收装置,既减少了硫化氢点燃前后造成的污染,又利于学生观察现象和认识反应产物。一、实验原理采用碱石灰吸收装置,借助于热气流,将硫化氢点燃前后的...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1996年第10期 作者:梁炳恒;周四红
2.硫化氢性质实验的改进
陈锡恩
<正> 为了防止硫化氢气体外逸,我用医院用的输液滴瓶代替集气瓶,用输液管代替玻璃管,把硫化氢气体贮存在滴液瓶中。 操作步骤: 1.用20ml注射器吸取已收集在滴液瓶中的硫化氢气体,用火柴在针头上点燃,可看到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1993年第04期 作者:陈锡恩
3.硫化氢气体燃烧实验改进
龚铁森
塑料袋不充气体;(2)将瓶内导气管下端上移到瓶肩处;(3)将接漏斗的胶管改接制取SOZ的导管;(4)瓶内不用品红试纸.硫化氢气体燃烧实验改进@龚铁森$湖南双牌一中!425200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1998年第11期 作者:龚铁森
4.硫化氢受热分解实验的改进
林学洁
<正> 发生器产生的硫化氢慢慢通入装置,当观察到醋酸铅溶液有黑色沉淀生成时停止通入硫化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1989年第02期 作者:林学洁
5.关于二氧化硫与硫化氢气体反应实验的改进
鲍仁智
笔者在教学中为确保实验成功,改进上述实验方法如下:取一大试管、一小试管和橡皮塞,如下图所示,在大试管底部放入约1.4g Na2SO3固体,在小试管底部放入约1.7g Fe S固体,在小试管口扎一根细线。(可以控制小试管)。实验室制取SO2原理:Na2SO3+2HCl=2Na Cl+SO...     详情>>
来源:《化学世界》 2002年第12期 作者:鲍仁智
6.氯与硫化氢置换反应实验的改进和探讨
果秀珍;蔡秀莲
...是不是形成了S的胶体?2.Na。S溶液中加入稀H。SO。或稀HCI生成明显的沉淀,为什么?氯与硫化氢置换反应实验的改进和探讨@果秀珍$河北省保定十七中!071000@蔡秀莲$河北省保定十七中!071000@郝详$河北省保定十七中!071000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1998年第06期 作者:果秀珍;蔡秀莲
7.二氧化硫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实验的改进
吴朝辉
针对二氧化硫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实验易出现异常现象的不足,经实验探究得出,用Ca Cl2溶液替代Ba Cl2溶液,更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实验功能,并可避免使用重金属盐,使实验更环保;所用二氧化硫溶液无须临时配制,有利于实验的准备与药品的节约。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5年第01期 作者:吴朝辉
8.二氧化硫制取和性质实验的改进
裴传友
<正>二氧化硫的制取与性质(溶于水显酸性,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实验内容较多,如何设计出一套环保、安全、实验效果好、仪器简单的装置,成了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在化学教学中,一般的演示方法存在如下不足:①实验装置繁琐,操作麻烦;②药品用量多,造成浪费;③气密性难以保证,易造成污染;④...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4年第18期 作者:裴传友
9.对“二氧化硫溶于水及漂白性”实验的改进
吴晓霞;张平
<正>笔者对人教版必修1第90面实验4-7给出的"二氧化硫溶于水及漂白性"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无污染,可用于学生分组实验。一、实验用品矿泉水瓶、注射器、带支管的试管、橡皮塞、气球、胶头滴管、试管夹、酒精灯、品红溶液、Na_2SO_2、H_2SO_4、氨水、蒸馏水。二、...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5年第12期 作者:吴晓霞;张平
10.浓硫酸与蔗糖反应的实验改进
李飞波
<正>高一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一)专题4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中有关浓硫酸的特性(第91页)观察与思考中实验2:取2克蔗糖(C11H22O11)放入大试管中,加入约5mL浓硫酸,迅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09年第08期 作者:李飞波
11.浓硫酸性质实验改进两例
魏崇启;牛永香
对浓硫酸性质实验:"黑面包"实验以及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实验进行了改进,增强了实验的可操作性。     详情>>
来源:《化学教与学》 2011年第11期 作者:魏崇启;牛永香
12.浓硫酸与铜反应实验改进
王晓忠
为此我们做了如下改进,改进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并且几乎无二氧化硫气体泄漏.一、实验用品带支管的试管一只(2×18厘米),一段长约10厘米、内径2厘米玻璃管,一个不漏气的塑料袋,铁架台,酒精灯,一段长20厘米的粗钢丝域铁丝)一个3号胶塞,一个4号...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1997年第01期 作者:王晓忠
13.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探究与改进
王春
从异常现象分析、反应物的最佳用量、最佳合理装置3个方面对新教材中有关金属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进行探究,并对教材中演示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实验效果。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09年第10期 作者:王春
14.接触法制硫酸实验的改进
王瑞生
<正> 按图装置仪器将高锰酸钾KMnO_4和催化剂Cr_2O_3同时加热,半分钟后,点燃硫的玻璃丝球,马上伸进硬质玻管中,塞紧塞子,此时,可见到硫在纯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光芒,继续加热,不到1分钟,即可见到锥形瓶中有浓厚的白雾产生,而且试管中生成了不溶于浓盐酸的沉淀(BaSO_4)。说明有SO_3生成。将气...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1984年第05期 作者:王瑞生
15.比较硫酸溶液、唾液对淀粉水解的催化效果实验的改进
秦文明
针对教材中"比较硫酸溶液、唾液对淀粉水解的催化效果"实验的不足,思考与探索实验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提出改变试剂加入顺序并增加一个空白试验的实验改进方法,使改进后的实验现象对比鲜明,结论科学合理。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2年第12期 作者:秦文明
16.蔗糖与浓硫酸反应实验的改进——“雾中赏花”
贾爱梅;刘艳莉
运用塑料罩和氢氧化钠溶液可减少蔗糖与浓硫酸脱水反应的演示实验的污染,让学生在雾中欣赏鲜花的变色,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09年第03期 作者:贾爱梅;刘艳莉
第7章 卤素
1.关于海带中碘含量的检测实验改进
庞锦英;陈云来
对"海带中碘含量的检测"的实验从海带炭化前的处理,炭化处理,碘的析出,碘的含量的测定等环节进行了改进,较完全地将碘从海带中提取出来,在减少海带用量的基础上,使得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     详情>>
来源:《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15年第02期 作者:庞锦英;陈云来
2.关于碘的演示实验的改进
郭文彤;张秀华
<正> 在高中一年级化学第二章《卤素》第四节的教学中,涉及碘的性质有两个演示实验,我们做了一些补充和改进,望同行批评指正。Ⅰ、碘的溶解性在演示教材中[实验2—13](甲种本)时,观察碘在水及其它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情况,看到碘溶于水后溶液颜色为浅黄色。这是因为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常温时仅...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1989年第04期 作者:郭文彤;张秀华
3.海带中碘的提取实验改进
丁小勤
<正>第二专题第一单元教材(苏教版2004版)中,涉及到了碘的提取,流程如图1所示。海带表面有层保护膜直接用水浸泡,浸出的碘离子较少,该实验耗费的时间长,实验现象不明显。原人教版教材采用图2所示的流程来提取碘,此方法也有缺陷。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09年第08期 作者:丁小勤
4.氯气的制备和性质实验一体化实验改进
吴奕滋;衷明华
<正>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84页在讲述氯气漂白性时,用两个实验来验证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作用而湿润的氯气有漂白作用。实验需要事先制备氯水和干燥的氯气,步骤烦琐,而且装置繁杂,组装麻烦。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文使用微型化仪器对实验进行改进,并进一     详情>>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 2014年第11期 作者:吴奕滋;衷明华
5.氯气与氢气反应实验改进
王方舟;游建军
...多次实验验证,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导入H2的导管出口应该位于圆底烧瓶内Cl2浓度较大的中间位置(如图4所示短管的位置)。氯气与氢气反应实验改进@王方舟$湖北荆州中学!434020@游建军$湖北荆州中学!434020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09年第12期 作者:王方舟;游建军
6.氯气和金属铁、铜反应的实验改进
宋志贵;陈春丽
本文指出了苏教版化学教材中氯气与铁、铜反应实验存在的缺点,设计了新的实验方法。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1年第06期 作者:宋志贵;陈春丽
7.磷和氯气实验的改进
吴刚
磷和氯气实验的改进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39012)吴刚磷和氯气可发生反应:ZP+3o2=ZPo3ZP十5Q2于土ZPQ5产生大量白烟,氧和红磷的反应也有类似现象.因此在做此实验时,学生经常怀疑集气瓶中的白烟不是红磷和氯气反应的产物,而是红磷和氧气反应...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1996年第07期 作者:吴刚
8.制取氯气实验的改进
谢志详;詹汉英
...易加工,二是铁片圆周剪出一孔后,导气管可沿孔插入瓶中,减小玻璃片、导气管、集气瓶口之间的间隙,从而减少氯气的扩散。制取氯气实验的改进@谢志详$贵州省三都民族中学@詹汉英$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1996年第11期 作者:谢志详;詹汉英
9.氯气、氯酸钾和次氯酸钠制备实验的改进
杨敏文
分析无机化学实验教材中氯气、氯酸钾和次氯酸钠制备实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案。该方案既节约原料,又提高了产品的纯度,而且更加安全、环保,可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     详情>>
来源:《大学化学》 2008年第03期 作者:杨敏文
10.氯气与钠反应实验的改进
牟从芝;鲍正荣
<正>氯气的制备及其性质实验是基础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但是氯气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性有毒气体,人吸入少量氯气会使鼻和喉头的黏膜受到刺激,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吸收较多的氯气会发生严重中毒,甚至造成死亡。在人教版新老课本上都是将钠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至钠熔成球状,再将盛有氯...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0年第11期 作者:牟从芝;鲍正荣
11.小改进、大成效——氯气的实验探究
孔燕
氯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气和氯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进行比较全面的学习和研究,是以后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和氯碱工业知识的需要。同时,为学生正确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详情>>
来源:《化学教与学》 2014年第10期 作者:孔燕
12.新课标下的氯气漂白性质的实验改进
李海燕
为解决氯气漂白性质实验的繁琐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对该实验的装置、材料、演示方法进行了探讨,设计了在密闭的装置里进行实验的新方案,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09年第10期 作者:李海燕
13.用氨水吸收氯气尾气
张红卫
针对实验室制取氯气在尾气吸收处理上的不足,通过实验探索,用实验论证了用氨水代替NaOH溶液作为尾气吸收液的可行性,并对苏教版教材上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解释提出了建议。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3年第09期 作者:张红卫
14.氯气的制备及其性质实验的微量化设计
于永民;朱建兵
鉴于教材中氯气的制备及其性质实验存在药品用量较大、氯气易泄露、尾气难处理等不足,本实验采用"微量化"设计,以较少的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尾气排放,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向学生渗透节约的理念和绿色化学思想,提高环保意...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3年第05期 作者:于永民;朱建兵
15.从实验改进中优化教学——甲烷与氯气取代反应的改进
王力
从实验改进中优化教学——甲烷与氯气取代反应的改进@王力$浙江省宁波市四明中学!315040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加必修)化学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2-1132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59-60     详情>>
来源:《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9年第09期 作者:王力
第8章 有机化学
1.FeCl_3与30% H_2O_2对醇的催化氧化
达玉霞;杨志旺
以FeCl3为催化剂,环境友好的30%H2O2为氧化剂,研究了对甲氧基苯甲醇的催化氧化,考察了影响反应的各种因素,实现了最优条件下其他醇的催化氧化.结果表明,用30%H2O2氧化醇时,FeCl3是较好的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一系列醇都可被氧化成相应的羰基化合物.     详情>>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6年第05期 作者:达玉霞;杨志旺
2.酯化反应的改进
周迎春;王庆革
酯化反应是重要的有机可逆反应之一,在反应过程中,不断除去生成的水,但又不使醇或酸以恒沸混合物的方式随水分出,可以使反应时间缩短,产品转化率提高。     详情>>
来源:《大学化学》 1995年第05期 作者:周迎春;王庆革
3.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
杨以钟
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江苏常熟中学(215500)杨以钟一.酯化反应一乙酸乙酯的制备1,实验步骤:(1)广范pH试纸浸出液的制备:取8~10张广范pH试纸放在小烧杯中;加15毫升蒸馏水,浸泡片刻后,得到黄绿色的pH试纸浸出液。供以下实验...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1996年第07期 作者:杨以钟
4.实验室制备乙烯条件的改进
张建夫;张彩文
介绍了一种改进实验室制备乙烯的方法,即用浓磷酸和浓硫酸的混合酸,以活性碳替代瓷片,在油浴加热的条件下由乙醇制备乙烯.该方法产率高,现象明显,易于操作.     详情>>
来源:《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05期 作者:张建夫;张彩文
5.关于五氧化二磷在乙烯制备中应用的讨论
刘新民;张振豹
<正>实验室乙烯的制备常采用乙醇和浓硫酸共热的方法,由于浓硫酸具有强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反应中会产生大量的积碳及CO2和SO2气体,严重影响着乙烯的性质和合成实验。人们不断探索各种改进方法,其中以五氧化二磷为脱水剂和无水乙醇作用制备乙烯的方法报道最多,影响也最广。笔者对该改进实验进行...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05年第05期 作者:刘新民;张振豹
6.“五氧化二磷使乙醇脱水”实验方案的调研报告
李先栓
五氧化二磷与乙醇反应,调研发现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经研究考证,五氧化二磷先与乙醇中的水反应形成磷酸(若用无水乙醇,可加少量磷酸),80~90℃乙醇与五氧化二磷形成较稳定的磷酸单乙酯和磷酸二乙酯(必须存在脱水剂P2O5),不能脱乙醇成乙烯;磷酸氢乙酯在高温170~200℃可以断键形成乙烯。     详情>>
来源:《广州化工》 2011年第16期 作者:李先栓
7.对乙烯加成实验的绿色化改进
林绳轩;张爱武
<正>乙烯的加成实验是高中有机化学中一个典型实验,该实验旧教材往往是按以下方案进行:将体积比为1∶3的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液,放入碎瓷片再加热至170℃制取乙烯气体,通入溴水使之褪色。人教版新教材[1]、化学必修2对旧教材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如图1所示,将浸透了石蜡油(教材认为石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08年第12期 作者:林绳轩;张爱武
8.乙烯、乙炔加成反应实验的改进
彭建波;郑炎
本实验利用碘蒸气替代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改进了乙烯、乙炔的加成反应。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1年第06期 作者:彭建波;郑炎
9.对探究苯酚与溴水反应类型实验的质疑与改进
严建波
根据向苯酚稀溶液中滴加浓溴水,溶液导电率增大这一现象,就断定反应类型是取代而不是加成,缺乏严密性。改进的方法是增加定量测定导电率数据这一步骤。根据反应后混合液导电率数值远大于反应前浓溴水的导电率,可排除浓溴水中离子浓度大于苯酚稀溶液这一因素对导电率变化的干扰,由此确认该反应...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3年第04期 作者:严建波
10.乙炔的微型实验
王群召
利用气体实验微型装置设计了乙炔的制备、检验、收集和性质探究实验,主要包括实验用品、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具有简明易做、安全环保等优点,适宜于学生独立实验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16年第03期 作者:王群召
11.乙醇催化氧化实验的改进
杨宝权
②本实验不但可以说明乙醇被氧化成乙醛,同样对铜从红、黑、红的变化现象也没有影响。③如果要使现象更明显,还可以在燃烧匙中加些铜屑乙醇催化氧化实验的改进@杨宝权$江苏邗江中学!225126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03年第01期 作者:杨宝权
12.乙烯加溴和醇类氧化实验的改进
叶月明
<正> 一、乙烯加溴的喷泉试验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做到花时少,简单方便,现象明显,效果良好,便于推广等特点。针对上述特点,我校对乙烯加溴反应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将简单净化(用稀碱吸收二氧化硫)后的乙烯通入盛溴水的试管,使之褪色。2.简化成将乙烯气体直接通入溴水,使之褪色。3.80年上半年电...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1985年第01期 作者:叶月明
13.脲醛树脂合成实验的改进
胡明进;赵霞
对中学教材中脲醛树脂制取实验中存在的结论性错误进行了澄清,对大学有机化学实验中脲醛树脂合成实验进行了合理的改进,并对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包括原料配比、酸的选择、pH的确定、温度的选择进行了探索,最终所得工艺条件具有实验效果明显、容易操作及实用性强等诸多优点,适合新时期教改的需...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08年第12期 作者:胡明进;赵霞
14.油脂演示实验优化及学生探究实验活动的设计
徐焱
对油脂部分教学内容增加了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细心观察身边事物,查阅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并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09年第12期 作者:徐焱
15.1-溴丙烷消去反应实验条件探究
尚永青;丁伟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影响1-溴丙烷消去反应的诸多因素,从碱的种类、最优体积配比、反应温度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得出最优反应条件,旨在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13年第07期 作者:尚永青;丁伟
16.甲烷取代反应实验的改进
丁雷
甲烷取代反应实验的改进河南省濮阳县职业高中丁雷一、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二、实验操作1.取一支大试管,在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水槽中用排水集气法收集1体积甲烷和4体积氯气。2.把试管固定在盐水中。3.放在光亮的地方(注意:不要放在光直射的地方,否则会...     详情>>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1996年第Z2期 作者:丁雷
17.苯与溴取代反应的实验改进
项云;钱海滨
<正>人教版《化学2》中"苯的溴代反应"实验[1],人们已做了不少探究改进,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2~8]:(1)用磁铁吸引铁粉的改进方法不仅操作不方便,而且难以保证把铁屑全部吸住,稍有不慎操作就会失败;(2)装置中用直玻璃导管不利于苯和Br2蒸气的充分冷凝回流;(3)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直接注入NaOH溶液...     详情>>
来源:《化学教育》 2011年第05期 作者:项云;钱海滨
第9章 实验大家谈
1.关于发展和推广微型化学实验的一点看法
宋心琦
<正>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和相关仪器的研制开发,已有多年的历史。微型化学实验不仅有着简易、实用、经济等优点,而且在社会对环境保护日益关注的今天,更有着推广和普及的需求。当仪器材质可以部分用塑料代替玻璃时,对实验者的安全将更有保证,使得某些涉及化     详情>>
来源:《化学教学》 2008年第02期 作者:宋心琦
价格:¥25.0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