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发生在19世纪末期、席卷华夏大地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运动。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起义者,鲜明地打出了反封建、反皇权的旗号,完整地提出了土地草命纲领,并试图建立“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的理想社会。在起义过程中,则建立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制订了各种法令、规章,奉行了独立自强的民族政策。在天国将士们的共同努力下,起义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以摧枯拉朽之势,猛烈扫荡着清王朝腐朽黑暗的统治,建立了各级农民政权,直到攻取南京,建立“太平天国”,谱写出我国农民运动史上一页辉煌的篇章。
然而,天国领导人没有积极扩大战果,而是沉于享受安乐,为一己之私,争权夺利。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上演出了一幕悲壮激烈的“天国悲歌”。太平天国运动不仅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加速了这个封建专制王朝的灭亡,而且对我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等上层建筑各个领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天平天国的盛衰兴亡,则留给我们无穷的思索,它所寓含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更值得我们予以认真严肃的总结和探讨。
无法忘却的悲歌
太平天国运动发起于广西金田,建制于永安,定都于天京,席卷大半个中国,最后走向败亡,虽然只有短短14年(1851--1864),但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特例:它以西方宗教名义组织势力,它先后两次提出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它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它建立了农民政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数十万太平军坚持战斗,先后克城600余座;消灭大批清朝满族贵族官僚、湘准军和中外混合军将领,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太平天国运动的不足和局限性也显而易见,颁布的政治纲领《天朝田商制度》并末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资政新篇》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不代表农民阶级运动的本来方向。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有其内在原因和教训: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能提出完整和彻底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摆脱封建等级制思想的束缚,无法制止内部各种腐化现象。中外反动势力结成同盟,联合绞杀太平天国。由于权力争斗,定都天京后发生“天京事変”,太平天国运动从此由盛转衰。后期,天王洪秀全滥封王爵,生活骄奢,信天不信人,湘军加紧发动进攻,天京由此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快速地走向失败。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的车轮隆隆碾过160多年,太平军与湘军博杀的场景已渐行渐远,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却愈发深厚。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再次印证: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摧毁旧的封建制度,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历史不应该忘记,历史也不应该被忘却。尽管天国英雄们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但他们勇于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执着追求,不甘于屈服内外反动势力的大无畏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和学习。而太平天国盛衰兴亡的历史经验,“内讧等于自杀,腐败必然亡国”的沉痛教训,后人当永志不忘!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