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教学高中教育高中语文 在大成讲坛,讲出你的精彩!

作品简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本书基于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读的四本名著(《乡土中国》《红楼梦》《杜甫传》《堂吉诃德》),精选了相关的“整本书阅读”的文本解读、教学思想、指导策略、课堂案例等,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教学帮助与支持。

更多
收起
程永超
第1章 “整本书阅读”理论前沿
1.为什么我们都主张“整本书阅读”?
余党绪;叶开
<正>余党绪:今天的话题是"整本书阅读",这是我和叶开先生关于阅读的一个共识。讨论之前,我们先要给"整本书阅读"做一个界定。这里所谓的"书",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印刷品,如果将"满分作文大全""高分作文秘籍"之类的出版物都算作"书"的话,那么,讨论"整本书阅读"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学生几乎...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16年第Z1期 作者:余党绪;叶开
2.整本书阅读:内涵、价值与挑战
徐鹏
整本书阅读是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它能够有效整合语文课程内容,推动语文课程的深层变革。在当前的课程情境中推行整本书阅读会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涉及教材、教学和评价三个方面。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17年第01期 作者:徐鹏
3.从“整本书阅读”的学科定位谈起
程翔
整本书阅读应该定位在对以母语为载体的优秀书面语言作品的学习上。语文课的整本书阅读不应当有太明显的跨界,当务之急是把《语文》课本中必读书籍整本书的阅读落实到位。整本书阅读是教学行为,需要计划和设计。关于整本书的教学和考试,既无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无可资借鉴的成熟的实践经验,...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17年第01期 作者:程翔
4.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
吴欣歆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整本书阅读重新走进语文教学和研究者的视野。教师普遍理解并接受课程文件的相关规定,但在教学实施方面困难重重。推进整本书阅读在执行课程层面的发展,需要论证其教学价值,促进其课程建设,进而明确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详情>>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 2017年第05期 作者:吴欣歆
5.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实施探讨
任明满
<正>"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与单篇阅读相比,整本书的阅读情境更真实,内容更丰富,对阅读策略的综合性、思维的多元性要求更高。它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载体,但也存在阅读任务重、周期长等问题。加之目前没...     详情>>
来源:《语文建设》 2018年第18期 作者:任明满
6.整本书阅读教学建议
郑桂华
<正>从阅读共同体的培养、阅读人物的设计阅读任务的设计、阅读过程的监控、阅读成果的强化四个方面可有效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其中,建构阅读共同体应该居于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如引导学生成立读书小组,组织作品朗诵会,分享阅读心得,展示阅读笔记,举办读书报告等,这些活动都会有助于阅读共同体...     详情>>
来源:《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17年第Z2期 作者:郑桂华
7.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几种偏向
李卫东
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需要防止几个认识上或实践上的偏向:一是性质定位偏于狭窄,二是教学内容偏于随意,三是教学方式过度结构化,四是测量评价偏于僵化。廓清认识,纠正偏向,整本书阅读方能健康、持续发展下去。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18年第01期 作者:李卫东
8.整本书阅读,如何评价?
赵霞
整本书阅读需要科学有效、灵活多元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可以从评价维度、方式、标准、主体等方面进行多元评价,借助阅读评价促进整本书阅读的有效开展。     详情>>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 2018年第11期 作者:赵霞
第2章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1.费孝通与《乡土中国》
王铭铭;杨清媚
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写作有着广深的学术背景,《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分析的尝试,他试图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以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如果说《江村经济》侧重讨论社会制度变革,那么《乡土中国》则在探讨与之相匹配的社会道德。《江村经济》与《乡土中国》...     详情>>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2010年第04期 作者:王铭铭;杨清媚
2.《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
刘志琴
《乡土中国》是前现代中国的国情咨询报告,历经37年的风雨,仍以强烈的现实性再次引起人们的思索。书中所提出的“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的概念,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制度的社会管理模式。它作为治国理政的蓝图,为历代圣贤所推崇。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乡土中国...     详情>>
来源:《河北学刊》 2006年第01期 作者:刘志琴
3.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看中国传统社会与基层社会
韩致宁;乔芳琦
费孝通先生基于田间调研所著的《乡土社会》为我们阐释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状态。费先生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特点的分析是基于社会学"结构—功能"的视角,并结合了人类学"比较法"来进行研究。~([1])对于乡土社会的解读,既要注重费孝通全书的逻辑结构,即以乡土社会为核心、以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为内在...     详情>>
来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5年第S2期 作者:韩致宁;乔芳琦
4.《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定位
程一凡
<正>"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新课标"提出的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第一个,是"新课标"的亮点之一。以国家标准形式规定读整本书,这为整本书阅读提供了制度依据。这样的安排有助于避免阅读的随意性、碎片化和零散化。为保证整本书阅读落地,根据"新课标"精神,新教材编选了代表性的书目,《乡土中国》就...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9年第19期 作者:程一凡
5.《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及策略
陆平
<正>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标: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系统化提升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当前高考改革"一核四层四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语文核心素养成为沟通语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考试目标的重要桥梁,是有效解决长期为人诟病的"学考分离"的利器。当语文高考越来越侧重于对...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9年第19期 作者:陆平
6.概念与结构共析 思维与文化同承——《乡土中国》“整本...
曾冠霖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称"新课标")中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比起单篇或单元教学,自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但也更具有挑战性。以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乡土中国》为例,此书具有概念新颖、结构清晰、逻辑严密、采用比较以及运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阐释概念的特点,教学价值...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8年第25期 作者:曾冠霖
7.对比概念明异同 溯古视今悟文化——《乡土中国》整本书...
南银妮
<正>本单元围绕"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怎样的社会"这一问题,设计了梳理、对比、归纳、延伸四类任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学术类著作的阅读经验。本单元主要学习任务为:(1)研读"概述"部分("重刊序言""后记""附录"和第1章),多方位了解这本社会学经典之作的基本情况,明确阅读"预期...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9年第19期 作者:南银妮
第3章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1.中学语文《红楼梦》选文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杨锦辉
21世纪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以来,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在中学语文各版本教材中的篇幅有所增加,选用形式多样。这一现状有利于促进《红楼梦》在国民中的接受和传播。然而,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红楼梦》版本选择、作者介绍等,与学术前沿成果相比显得有些滞后,需要在教材修订、教...     详情>>
来源:《红楼梦学刊》 2017年第05期 作者:杨锦辉
2.《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
祝佳欢
<正>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有众多益处,但对一线教师来说,到实际操作层面会面临很多困难,比如共读书目的选择、图书资源的来源、如何平衡与课本教学的关系等等。只有把这些问题都处理好,才能把整本书阅读落到实处。正因为操作难度大,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需要教研组全员通力协作,共同...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8年第27期 作者:祝佳欢
3.用分享式阅读教学推进《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郑超
在高中推进《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反映"读不下去"。名著的分享式阅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潜能,并助其寻找到名著整本书阅读的门径,最终积累和形成适合自己的整本书阅读的经验。     详情>>
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2019年第06期 作者:郑超
4.“诗意空间点”与“正邪两赋说”:《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黄太平
<正>关于《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同仁们论述颇多,但大多集中在教学参考书的范围之内,也较少吸收"红学"这门显学里新的研究成果。因而,学生对《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出现了"自己读着有味,老师讲着乏味"的尴尬局面。其原因,一方面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及其意识形态较为陈旧和落后,甚至有些观点...     详情>>
来源:《语文月刊》 2019年第07期 作者:黄太平
5.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以《红楼梦》阅读活动课型为例
杨建华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形式。《红楼梦》是中国文学、文化经典。在高中推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有着学习经典、传承文化、践行新课标要求的巨大意义。限于教学时间,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应秉持"牵一发而动全身""尝一脔而知一鼎之调"的原则,使学生能通过课堂中...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18年第07期 作者:杨建华
6.“这一篇”教学应指向整本书——《红楼梦》教学的批判性...
史颖
<正>名著节选课文应该如何教学?如《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林黛玉进贾府》等课文的教学意义,就不只是学习"这一篇""那一篇"了,而应指向整部《红楼梦》的阅读,即我们要善于从"这一篇"开启"整本书"的阅读兴致,或者尝试在"整本书"中阅读"这一篇"。从批判性层面看,真正指向整本书阅读的单篇课...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6年第34期 作者:史颖
7.整本书阅读视域下的高考名著阅读考查——以《红楼梦》为...
蒋霞
<正>自2008年起,江苏省高考语文增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分值为40分的文科附加卷,其中15分是名著阅读题。名著阅读的考查范围,包括《红楼梦》《呐喊》《边城》《三国演义》《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哈姆莱特》《女神》《家》等十多部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如今,江苏卷名著阅读的考查已坚持了...     详情>>
来源:《语文建设》 2018年第16期 作者:蒋霞
第4章 整本书阅读:《杜甫传》
1.《杜甫传》阅读
卢传梁
<正>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     详情>>
来源:《中学生阅读(高考版)》 2009年第04期 作者:卢传梁
2.读冯至《杜甫传》
李想
<正>"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此语出自杜甫,也是诗人对半生颠簸最为深情的自况。读过杜甫广受赞誉的诗文,我眼中的他却止于那位两鬓斑白、满目苍伤的老翁。《杜甫传》不同于杜甫诗文之处便在于:它所描画的是传主一生清晰完整的生活,既勾连着懵懂的孩提,又并缀着衰朽的晚景;既闪耀着卓然的光芒...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7年第24期 作者:李想
3.冯至先生的杜甫研究
张迎胜
当我们回首20世纪杜甫研究历程的时候,不应该忘记蜚声海内外的冯至先生(1905—1993)。他以著名诗人兼学者的身份,毕生辛勤耕耘在杜诗学的艺苑之中。“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先生以巨大的耐力和勇气,对人类和我们民族的内在生活领域,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先生对     详情>>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2001年第03期 作者:张迎胜
4.试论冯至和他的杜甫研究
戴佳圆
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的大量诗作开了我国新诗的一派风气,而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还是一位杜甫研究的专家。作为早期研究杜甫不多的专家之一,冯至的杜甫研究以其客观、深邃、在当时乃至现在的古代文学研究领域还是有其积极的借鉴作用的。本文就试图对冯至先生的杜南研究作一个...     详情>>
来源:《巢湖学院学报》 2002年第04期 作者:戴佳圆
5.关于《旧唐书·杜甫传》的探讨
房锐
《旧唐书·杜甫传》是现存研究杜甫生平事迹及评价其在唐五代文坛地位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旧唐书》编撰者高度重视杜甫,并为杜甫立传,是基于他在唐五代文坛的重要影响;《旧唐书·杜甫传》深受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的影响,对确立杜甫在唐五代文坛的崇高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详情>>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2012年第04期 作者:房锐
6.史传中的文学人物——《新唐书·杜甫传》研究
赵化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开始把目光投向两《唐书》所体现的文学和史学的关系。其中以针对列传部分的研究尤为突出。历来正史史传对于文学人物的评价并不甚高,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两《唐书》中对于杜甫的描述。虽然文学史中描述的杜甫是一位心怀家国的伟大诗人,然而在唐代乃至北宋早期杜甫却并非很...     详情>>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2013年第02期 作者:赵化
7.均衡地作用──读冯至先生《杜甫传》的一些体会
钱志熙
均衡地作用──读冯至先生《杜甫传》的一些体会钱志熙在现代诗人中,冯至先生是继闻一多先生之后的又一位致力于杜甫研究、致力于向文学界和全社会传扬杜甫精神的著名诗人。凭借他们在杜甫研究上的实绩、加上他们在诗歌领域的特殊地位,对杜诗在现、当代的普及、杜甫精神...     详情>>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4年第04期 作者:钱志熙
8.《杜甫传》“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探索与思考
易丹
<正>"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学习任务群之一,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冯至的《杜甫传》为例,我从传记的阅读方法、传主的诗作特点及其人格精神、传记作者的写作风格等方面展开整本书阅读活动,使学生知其然...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8年第28期 作者:易丹
9.互动点亮思维 对话灵动课堂——《杜甫传》课堂生成之思
王建红
<正>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师生互相沟通、交流、启发、补充。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仅相互分享知识和思考,也相互交流情感和观念。教学是一个发展、增值、生成的过程。生成是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而动态产生的问题。课堂教学的生成,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组合教...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9年第16期 作者:王建红
10.构建整本书阅读操作层面的课程体系——以《杜甫传》《苏...
王国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让整本书阅读正式走进语文课程序列。要确保整本书阅读能成为高中语文永久性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应着眼于一线普通老师的实际需要。构建既系统而又便于落实的"整本书阅读操作层面的课程体系"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具有前瞻性研究。     详情>>
来源:《中小学教材教学》 2019年第04期 作者:王国文
第5章 整本书阅读:《堂吉诃德》
1.重读《堂吉诃德》
李德恩
塞万提斯宣称 ,他塑造骑士堂吉诃德是为了消除骑士小说的影响 ,国内外的一些批评家对塞万提斯的说法也信以为真 ,其实 ,塞万提斯是枉顾左右而言他 ,他的真正目的是展示他的伟大抱负和理想。堂吉诃德的行为举止被世人视为疯和傻 ,为人欲横流的社会所不容 ,这恰恰表现了堂吉诃德的人格魅力。     详情>>
来源:《外国文学》 2001年第02期 作者:李德恩
2.《堂吉诃德》人物形象解读
曹啁童
<正>《堂吉诃德》由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小说家、剧作家、诗人塞万提斯创作,被认为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小说。塞万提斯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两个多面的人物形象——堂吉诃德和桑丘,并赋予二人多重文化身份,使人物生动立体。本文对《堂吉诃德》中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旨在加深读者对这部作品的了...     详情>>
来源:《语文建设》 2017年第33期 作者:曹啁童
3.伟大之中的渺小——解析《堂吉诃德》中的人物形象
张凤娟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巨作,《堂吉诃德》塑造出一个兼具伟大和渺小、喜剧与悲剧的经典人物形象。堂吉诃德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为了理想去追求,显示了其超强的英雄本色,而他作为时代洪流中不可能靠自己扭转社会的一分子,又是渺小的。本文主要从《堂吉...     详情>>
来源:《语文建设》 2015年第11期 作者:张凤娟
4.认识堂吉诃德:作为读者的欲望之路
王健
文学史上对堂吉诃德的认识是非常丰富的,总体来说分为传统认识和现代认识两个阶段。传统阶段,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形象;现代阐释者则揭示了堂吉诃德作为读者的秘密。在某种意义上,堂吉诃德是一个优秀的读者,他对阅读的投入和痴迷塑造了一个疯狂的读者形象。在他身上,鲜明地表现出了他对文...     详情>>
来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7年第04期 作者:王健
5.与文学经典对话——《堂吉诃德》教学案例
李嫩嫩
<正>一、案例内容概述1.教学目标《堂吉诃德》是京版教材选修(三)中"专题三"的一篇外国小说。专题教学活动前期,做了一项调查,所任教学生读过的外国小说大体也就是在初中阶段教科书中所选的几篇。学生对堂吉诃德了解不多,可能有的学生看过电影和动画片,那毕竟是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还是有区别...     详情>>
来源:《信息技术的科学应用与教学方...》 2010年第期 作者:李嫩嫩
6.《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读中导”课的设计与思考
徐炫
<正>《堂吉诃德》是西方第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其除了看似妙趣横生、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初步把握历来评价堂吉诃德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标签"——"疯癫",就成了深入阅读的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因为剖析堂吉诃德这一形象,不仅关乎小说的情节走向,更能从中觉出小说所宣扬的主旨。而小说中的...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8年第31期 作者:徐炫
7.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之“变与不变”的实施——以《堂吉诃...
刘旭梅
<正>整本书阅读是近几年语文教学的热点之一,目前相关的理论比较多,国外的案例也比较丰富。但基于教材、教学的现状以及应试的压力,一线教师真正落实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案例并不多,这也就意味着,缺少检验理论的实践经验,使得课标中关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任务群的达成无法很好地实施。鉴于此...     详情>>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2019年第17期 作者:刘旭梅
8.长篇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尝试——以《堂吉诃德》为例
程载国
<正>一、《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一)目标设定1.拓展阅读视野熟悉《堂吉诃德》一书的基本情节和结构,对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堂吉诃德》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塑造方法有较为全面的把握。2.实现知识迁移能用人教社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一书中所学到的概念、术语来分析《堂吉诃德...     详情>>
来源:《语文知识》 2016年第15期 作者:程载国
价格:¥17.0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