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北京、上海、天津、山东、辽宁、海南等6省份确定于2019年秋季开始使用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此后新教材将陆续在全国铺开使用。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分为必修上册、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下册;选修上册、下册。鉴于此,程永超名师工作室组织编创“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备课本”系列教学丛书,该丛书将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按“文本解读+教学实录”的体例汇编,作为备课所需参考文献,以飨读者!此为必修下册(1)。
更多
收起
+关注
第1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1.《侍坐》究竟教什么
<正>笔者曾就《侍坐》查阅过相关资料,尤以高尚榘主编的《论语歧解辑录》为最,盖其几乎囊括了历代学者对本文主旨的解读与阐释。而细细想来,都无外乎站在一家立场,探微索隐,虽不乏可圈之处,但似乎与核心语境若即若离。倘若仅以此为教学重点,虽然会给课堂增添了一些"玄幻"色彩,但是貌似高深的背...
详情>>
来源:《语文学习》
2018年第07期
作者:王志成
2.在探究中走近真实的孔子——《沂水春风》课堂实录及反思
基于"探究儒家文化"的教学立场,笔者通过问题中探究、活动中对话、拓展中去蔽、还原中走近等教学策略,设计并实施了《沂水春风》教学,试图引领学生走近真实的孔子,进而对儒家文化生成自己的思考。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16年第01期
作者:彭玉华
3.课堂,情牵千千结——《沂水春风》教学案例反思
<正>聆听了本校教师范晓静执教的公开课《沂水春风》后,颇有感触。这堂课给我们呈现了一堂《论语》教学的常态课,同时也表现出教师立足于新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尝试和实践。下面围绕这一课堂的几个环节,粗浅地谈谈它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
详情>>
来源:《语文学习》
2009年第09期
作者:朱琴英
第2章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1.把握契机 因势利导——《齐桓晋文之事章》赏析
<正> 孟子是以善辩著称于世的。他在论辩时,能够不断揣摸对方心理变化,审时度势,把握契机,因势利导,使对方低首心折,接受自己的观点。《齐桓晋文之事章》就体现了这个特点。文章的中心是,说服宣王,保民而王。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重在说服宣王施行王道,后一部分阐明具体措施。说服宣王施...
详情>>
来源:《语文天地》
2001年第05期
作者:张金烈
2.读《齐桓晋文之事章》——探讨孟子的雄辩技巧
<正>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除此之外他还是著名的雄辩家。《孟子》的文章读起来很有气魄,锋芒突出,自信极强,气势凌人。而他的文章恰恰可以向我们透露出他出众的辩论才能。下面让我们将从《齐桓晋文之事章》一文中,来探讨孟子的雄辩技巧。《齐桓晋文之事章》...
详情>>
来源:《群文天地》
2011年第08期
作者:徐唐妮
3.《齐桓晋文之事》课堂实录
<正>师: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反复阅读了《齐桓晋文之事》这篇课文。并且揣摩了部分词语的含义,理解了课文的大意,这节课我们具体研习一下孟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论辩技巧。先找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齐宣王和孟子,省去旁白部分,让他们面对面的对上话,有哪位同学愿意试一下?(学生纷纷举手)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1年第12期
作者:魏清圣;张耀平
4.《齐桓晋文之事》教学反思
<正>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是否有效。有效备课,包括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要让教师有效地教,让学生有效地学。备课,要从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要设...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年第08期
作者:鞠海丽
第3章 《庖丁解牛》/《庄子》
1.激趣·启思·迁移——我上《庖丁解牛》
<正> 2000年12月,笔者上了一堂苏州市级公开课《庖丁解牛》,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设计。一、以漫画激趣。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大意,记下自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留待课堂讨论,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庄子的生平、性格及思想。在备课时,我除了认真研读作品、吃透教材外,还特地找来...
详情>>
来源:《语文知识》
2002年第01期
作者:唐惠忠
2.把握形象 化难为易——《庖丁解牛》教学叙事
《庖丁解牛》一直是中学生排斥、困惑的一篇文章,语文教师可以从形象入手,化难为易,引导学生们进行个性化解读。
详情>>
来源:《学语文》
2016年第03期
作者:唐海玲
第4章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1.《烛之武退秦师》研究现状与教学建议
<正>《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被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选入。几十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中学语文教师在语言艺术、人物形象、文本结构和写作特点、文意理解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众多,有特色的教学设计也层出不穷。在此笔者试对它们进行简单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建议。一、《烛之武退秦...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14年第12期
作者:孔令元
2.“退”,并非只是叙事线索——揭秘《烛之武退秦师》的意...
<正>一《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的"退",历来被视作叙事线索或叙述切入点:秦晋围郑,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退兵。郑伯听从佚之狐的建议,请求烛之武退兵。烛之武夜见秦伯,说退秦兵。晋文公见势不妙,被迫退兵。以"退"为叙事核心,"荐退→求退→说退→逼退"的线索,一目了然。但这种认知仅停留在文本...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16年第03期
作者:黄云姬;汲安庆
3.四两拨千斤 洞开文白路——《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与...
<正>【教学设想】《烛之武退秦师》是传统名篇,笔者上学时学过,工作后也教过多遍,在教研活动时也听过多次。当然,这篇独具魅力的文言文被不同的教师操持讲授过,不乏有创新之处,但更多地是被简单地疏通一下文意就大功告成了。笔者心有不甘,思虑其创新之处。文言文能不能像白话文(现代文)那样来...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2年第33期
作者:李强
第5章 《鸿门宴》/司马迁
1.基于语文学科特性的《鸿门宴》教学
<正>一、从五种版本教材选编的《鸿门宴》课后练习说起新课改以来,全国现行的五种版本高中语文实验教材都不约而同选编了《史记》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鸿门宴",而更令人称奇的是,课后思考题也惊人地神似。下面对各版本《鸿门宴》"课后思考题"略加选录:①人教版必修二: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13年第03期
作者:程永超
2.文言文教学中整体语境建构新探——以《鸿门宴》导读《史...
中学文言文教学往往囿于单篇讲解而忽略与之相关的篇章所构成的整体语境,不仅造成文言文教学整体的低效,而且导致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厌恶。突破单篇文言文教学的视野局限,构建一个大文言文语境,引导学生在文言文所体现的跌宕起伏的历史情境的感触中和神秘悠远的人文脉络的探寻中进行文言文的阅...
详情>>
来源:《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0期
作者:袁远辉
3.错误的设问理据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就《鸿门宴》课堂...
<正>日前拜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6期发表的《有效设问:文本研习课突破的节点》一文,就《鸿门宴》课堂实录部分及对话部分,笔者认为还有值得与谭梦诗老师商榷的地方。谭老师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品味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语言运用之妙"。(暂且不说这个句子是典型的病句,因...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11年第11期
作者:安杨华
第6章 《窦娥冤》(节选)/关汉卿
1.《窦娥冤》的文本缝隙及文学意义
<正>关汉卿的《窦娥冤》杂剧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奠基之作。不过,这部杂剧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疏漏。元代戏曲初创,杂剧"关目之拙,固不待言。此由当日未尝重视此事,故往往互相蹈袭,或草草为之"[1]。作品中"遗漏的或者错误的地方"[2],新批评称之为"文本缝隙"。"一部好的文学作品...
详情>>
来源:《语文建设》
2015年第25期
作者:田欣欣
2.《窦娥冤》是文言文吗?——兼评《窦娥冤》教学设计
<正>《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期的"课例研讨"栏目,收集了包括《窦娥冤》等来自不同学校的四个课例,围绕着"文言文教学"的主题展开探讨。从实际内容来看,专栏主持人与点评老师们,显然是将《窦娥冤》当作文言文来看待的。可是,笔者在此却要质疑:《窦娥冤》是一篇"文言"课文吗?何谓文言文?——...
详情>>
来源:《语文学习》
2006年第10期
作者:童志斌
3.《窦娥冤》课堂实录
<正>一、情境创设视频循环播放王力宏《盖世英雄》、周杰伦《霍元甲》以及《北京欢迎你》等借鉴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流行歌曲的MV和中国传统戏曲片段,让学生直观感知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
详情>>
来源:《教育科学论坛》
2010年第01期
作者:尹劲
第7章 《雷雨》(节选)/曹禺
1.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三种思维路径——谭轶斌《雷雨》教学...
<正>一、切入~①《雷雨》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等问题,人们对作品的看法不尽相同。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对《雷雨》、对曹禺的研究有新的突破,这个突破主要表现在对曹禺早期作品中体现出的基督教人文思想的研究上。此外,钱理群的《〈雷雨〉的多种阐释》、王蒙的《永远的雷雨》、刘再复的...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8年第07期
作者:汲安庆
2.揭开韩军《雷雨》课的“神秘”面纱
韩军老师《雷雨》课通过"神秘"的主题来源,借助《雷雨》剧本引导学生来演绎"神秘论"。表面上看,韩老师的课新颖独特,富有创新精神。一旦突破"精彩纷呈"的背后,笔者却发现韩老师的课远离了课程。韩老师所演绎的五个"神秘"中的四个,都能在文本中得到充分的解释。韩老师的"神秘论"其实是对剧作者...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16年第01期
作者:陈剑泉
3.《雷雨》教学实录
<正>第一课时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曹禺的名作《雷雨》。曹禺写《雷雨》时只有20多岁,当时正在读大学。写成后,他交给了《文学季刊》的编辑靳以。靳以交给了主编郑振铎先生。郑振铎先生看了一遍,说:"写得乱。"于是就放在一边。一年后,巴金先生来到《文学季刊》,靳以又拿出来给巴金看。巴...
详情>>
来源:《山东教育》
2015年第Z3期
作者:程翔
第8章 《哈姆雷特》(节选)/莎士比亚
1.外国文学教学中经典作品的解读策略——以《哈姆雷特》为...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外国文学重在引导学生研读世界经典文学作品。莎士比亚的经典名作《哈姆雷特》是很有代表性的教学个案,以之为例,可以见出在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真正回到文本,避免教材中干枯的引介和错误的讲解;其次从批评史的角度拓宽学生的思考视野,从过往的批评解读经验中总结...
详情>>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2012年第11期
作者:李安
2.《哈姆雷特》:“此外惟余沉默”
作为人物形象的哈姆雷特已成为迟疑者或犹疑者的代名词;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描写的是"这一个",但却并不止于一个人,而是一类人。此后,许多作家也创作出"类人"形象,比如俄国作家普希金、屠格涅夫等人笔下的"多余人",契诃夫刻画的"套中人",加缪塑造的"局外人",卡夫卡揭示的异化的"虫人"等。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6年第03期
作者:魏天无
3.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哈姆雷特》研究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也是最受学界关注的莎翁剧作。用后现代主义视角重新审视该作品可以拓宽研究莎剧的新途径。依据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本文从"普遍的情节偶然性、多元性的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意义的不确定性"三个方面揭示剧中隐含的后现代主义魅力。对《哈姆雷特》进行后现...
详情>>
来源:《外语教学》
2010年第01期
作者:张军;吴建兰
第9章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
1.屠呦呦研究员简介
<正>屠呦呦研究员,1955年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现任我所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青蒿素的研究工作。2011年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详情>>
来源:《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年第24期
作者:
2.呦呦弄蒿——一个中国科学家的诺贝尔奖之路
<正>严格来说,屠呦呦并不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2009年,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物理学家高锟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不过,因高锟拥有香港居民身份以及英、美双重国籍,加之内地民众对其并不熟悉,因此他的获奖并没有在国内掀起巨浪,也丝毫没有缓解中国人的"诺贝...
详情>>
来源:《科技导报》
2015年第20期
作者:李娜
3.青蒿素的研究进展
青蒿素是我国研发的新型抗疾药物,是一种含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本文对青蒿素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提出青蒿素发现及来源;其次青蒿素的提取工艺和及合成方法;最后是它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前景。
详情>>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5年第35期
作者:蔡博莹
第10章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
1.读文长识,追问中走向深刻——以实用类文本《一名物理学...
<正>一、执教背景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乱象丛生:一方面,阅读心态功利,"浅阅读""为考试阅读"等现象盛行;另一方面,阅读策略欠缺,面对不同的文体,缺乏有效的阅读路径。阅读文本本身的教学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掘,阅读过程在功利化的目标指引下缺失,阅读思维在浅层次滑行而得不到提升。在这样的背景...
详情>>
来源:《语文学习》
2017年第09期
作者:谭洁;易晓
2.向远方进军——《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读后感
<正>很多科幻片,特别是《星际迷航》一类的探索宇宙,和外星人斗智斗勇的片子,很多时候都有以宇宙为背景,一艘艘飞船呼啸而过的场景。特别是《星际迷航》的结尾,永远都是超光速飞船拖曳着一束蓝光,雄赳赳气昂昂地踏上对远方的征程。向远方进军,这不是科幻片的专利,它最开始也源于人类的梦想,从...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8年第14期
作者:童薪谛
3.从文本中感受思想的微光——《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正>方案一【教学目标】1.体悟科学精神,启迪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意识,启发学生自我培育,保护自己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执著追求和实践探索精神。2.学习传记性文字的写作手法,理解选材、组材与表达主旨的关系。3.学会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把握来理解文本意义和文本结构【...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13年第03期
作者:王屹宇
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
<正>如果找准了教学的切入口,调动学生学习科普文的兴趣,科普文也可以上得生动活泼。下面就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为例进行说明。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哪些同学想当科学家?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年第22期
作者:段丽莉
第11章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1.挖掘文本教学价值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以《中国建筑的...
<正>以核心素养引领课程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但在实践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如何确保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位学生,面临着实际的困难与巨大的挑战。对于《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比较普遍的教学目标设计大多关注的是学科知识,其实,这篇科普文还承载着科学精神、科学文...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8年第21期
作者:张谷姣
2.《中国建筑的特征》观课四思
<正>观摩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几节示教课,都很有特点。当然,每位听课者的观照角度不同,所以同一堂课、同一个教学瞬间,人们的看法也会不同。以下是我观课的几点思考。一.主体——心中有学生课堂是课改理念得以实现的主渠道,其意义是把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引导对中国建筑的"九大...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2年第23期
作者:卢卫东
3.给说明文以温度——《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堂实录及反思
<正>(该课例荣获2011年全国中语会第八届"商务印书馆.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课堂实录一、引入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谈谈建筑,先请大家看一幅建筑图片(扬州鉴真纪念堂),知道这是什么建筑吗?给大家看这幅图片有三个原因:第一,通过它作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来自扬州的王舒成,这幅图片是...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12年第01期
作者:王舒成
4.合理定位文体,明晰教学指向——王舒成老师《中国建筑的...
<正>《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2年第1期刊登的《给说明文以温度——〈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堂实录及反思》,是一则有着深入思考的教学课例。该课例从科学人文相融合的角度设计并实施教学,以消除学生阅读这篇文章的"无聊"之感为目的,让学生感受到说明文的"温度",的确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但是...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12年第28期
作者:朱武兰
第12章 《说“木叶”》/林庚
1.顺“问”摸“答”——《说“木叶”》解读
林庚先生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想象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文中引文很多,乍看上去,似乎繁琐、深奥。其实,只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就会感觉像有一个有魔力的线团,引着你走向豁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05年第12期
作者:陈红梅
2.从《说“市叶”》的教学点说起
<正>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是现行高中必修教材中有限的几篇谈诗歌鉴赏艺术的文章之一,相比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和谢冕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它侧重于诗歌中意象称谓的求证,也侧重于对诗歌中意象的感悟、体悟,审美性很强,同时特别涉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诗歌理论性知识。对于高中学...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第12期
作者:蒋晓先
3.同课异构的四个维度——以《说“木叶”》为例
<正>本学期学校语文科同课异构的教学观摩活动的章节和课题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二课《说"木叶"》,同事庄静茹老师与连城一中范水金老师同执一课(需要说明的是庄老师是同校借理科实验班上课,连城一中范老师是异校借文科平行班上课)。
详情>>
来源:《师道》
2011年第12期
作者:庄学培
4.以读促写,彰显语文之美——《说木叶》课堂教学实录
<正>一、选中教学切入点,化繁为简师:从题目看,课文写的内容是……生齐:木叶。师:文章选自《唐诗综论》,"说"的是木叶,而且"说"得专业,预习课文时是不是觉得不好理解?(生点头)师:那就让我们化繁为简,一步步走进文本。哪位同学先说说文中"木叶"的字面意思?生:树叶。
详情>>
来源:《语文天地》
2018年第01期
作者:李金文
第13章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1.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学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师创造性处理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学习思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可以拓宽学生学习面,充实学生学习源泉;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可以加强学科渗透,拓宽学习空间;留心大自然、关注社会社区,开展实践活动,可以积累学习源泉;课堂学习延伸...
详情>>
来源:《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02期
作者:吕纯章
2.信息时代的语文教育
就目前所看到的关于信息化与语文教学关系的研究来说,人们的注意主要集中在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具体又表现为如何把电脑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引进语文课堂教学。比如说利用电脑为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教学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还可以创设模拟各种情境。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0年第Z1期
作者:李海林
3.新世纪语文学习的媒体意识
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的知识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我们不仅接收信息与知...
详情>>
来源:《文学教育(下)》
2008年第03期
作者:王泽龙
4.信息时代下语文课程改革之我见
<正>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将由知识学习型向知识发展型转变,各国的终身学习体制日趋成熟。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也应当有新的改革和突破。 一、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应作为语文教学任务之一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各科知识就是信息源。学习的实质就是信息的获取、加工、储存...
详情>>
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2003年第Z2期
作者:安秀艳
价格:¥17.0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