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历史 在大成讲坛,讲出你的精彩!

作品简介:

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关于女性的节日也有不少,妇女节、女生节刚过不久,我们也来盘点一下那些与女性有关的古代节日吧!

更多
收起

关键词:

节日 女性 古代 女生节
陈磊老师工作室
第1章 人日:纪念女娲造人的节日导语

正月初七,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创造苍生,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另有登高,做七菜羹的习俗。

收起
1.“人日”杂考
姚光明
"人日"是旧俗新年中第一个较重要的节日,文学作品中常有提及。人日的风俗究竟兴起于何时?本文通过大量文献的对比甄别,试图从中推断人日起源的时间区间。     详情>>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年第01期 作者:姚光明
2.论唐代“人日”诗
李健中
"人日"起源于创世神话。唐代宴会、登高、"剪彩"等"人日"节俗或为诗歌创作提供材料,或直接激发文人创作的灵感。唐代"人日"诗主要有歌春颂新?思人怀乡?感叹身世三大主题。"人日"诗中的意象主要有梅花、"彩胜"、柳、雪等。     详情>>
来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第04期 作者:李健中
3.试析“人日”的起源与礼俗
马振君
"人日"起源于人们对人自身的重视、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人日具有节日饮食、节日装饰、登高赋诗与出游踏青、拜神及驱鬼除秽等多项礼俗内容。     详情>>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2008年第04期 作者:马振君
4.中国古代“人日”习俗考
刘蓉
据现有史料记载,最迟在西汉时已有了人日。到了两晋南北朝,人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节日习俗也逐渐形成。这些习俗包括剪彩胜,食菜羹、煎饼、红豆,登高宴饮等。人日是专为人而设的节日,人日的各种习俗都体现了对人的重视及美好祝愿。     详情>>
来源:《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06期 作者:刘蓉
5.你知道吗? 有个节日叫“人日”
<正>爱吃生鱼片:哈哈,今天知道了一个节日"人日",@小编你知道吗?小编:啊,啊,谁@我?好困啊!爱吃生鱼片:小编,不要睡觉啦!请教一个问题,你知道人日吗?小编:人日,做人的日子吗?爱吃生鱼片:小编你偷换概念,什么叫做人的日子。     详情>>
来源:《小樱桃(好少年)》 2013年第Z1期 作者:
第2章 元宵节:关于女性的崇拜导语

正月十五,亦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元宵节最著名的活动就是灯会,《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

收起
1.元宵节起源新论
韩梅
元宵节的来源历来说法不一,其中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有三家,分别为汉武帝太一神祭祀起源说、道教起源说、佛教起源说。然而,这几种说法都难以成立。从节期来看,元宵节的节期正月望日与上古时期元日祈谷的时间孟春元日同为农历正月里的一个吉日;从文化内涵来看,元宵节与元日祈谷的祭祀活动都具有祈...     详情>>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10年第06期 作者:韩梅
2.唐宋时期的元宵节
李琼
唐宋时期,元宵节作为正式的节日已经非常繁荣,人们通过赏灯、举行竞技比赛、进行娱乐表演、吃元宵等方式来庆祝元宵节,唐宋时期的元宵节有其重大的社会意义;给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机会;为女性提供了社交的机会和场所;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等。     详情>>
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3年第07期 作者:李琼
3.元宵节中的女性文化
张凤霞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称元夕、灯节,从汉代诞生流传至今。提到元宵,我们习惯思维是它的狂欢性、世俗性。观花灯、品汤圆、举国欢庆、合家团聚,还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等。其实要真正了解元宵节,我们不可避免要关注女性角色,没有女人的活动,就没有元宵佳节神秘内蕴。     详情>>
来源:《晋阳学刊》 2009年第01期 作者:张凤霞
4.元宵节的来历及传说
<正>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吃汤圆,意寓团团圆圆。元宵节的来历,你知道吗?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的来历也是有迹可循的。一、元宵节的介绍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     详情>>
来源:《甘肃农业》 2015年第04期 作者:
5.宋时元宵节中的女性民俗
刘敏
宋时,元宵节已经成为重要的节日,这个时期的元宵节中隐含着丰富的女性民俗内容。本文以元宵节中的女性角色作为切入点进行考察,从元宵节形成过程中女性因素谈起,介绍了元宵节起源中的女性形象和元宵节演变历程中的女性特质的内容,叙述了宋朝元宵节期间迎紫姑、祭蚕神和祈夫求子等独具特色的女...     详情>>
来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6年第03期 作者:刘敏
第3章 花朝节:百花盛开的节日导语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这是纪念百花的生日。

收起
1.花之节 花朝节
凌帆
<正>每到春暖花开,我们总是想着外出赏花游玩。中国人爱花可是由来已久的,在我国古代,就有专门的花之节——花朝节。花朝节是一个传统节日,最早是踏春游赏的节日,后来成为百花生日。花朝节的形成不晚于南宋中期,吴自牧《梦粱录》有记载:"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     详情>>
来源:《2015年03月民俗非遗研讨会论...》 2015年第总第236期期 作者:凌帆
2.花朝节与元代文学
凌帆
在元代文学作品中有不少涉及到花朝节的内容,花朝节与元代文学的关联:首先花朝节作为固定日期被用于记时间。其次花朝节的游赏雅集、劝农等活动往往伴随着文学创作。而这些创作背后隐藏着文人不同的心绪,有游赏之乐,有伤春之悲,还有其他种种,赋予节日不一样的内涵。     详情>>
来源:《2014年10月民俗非遗研讨会论...》 2014年第总第230期期 作者:凌帆
3.花朝节与花神庙
葛磊
<正> 花朝节百花生日俗称花朝,据《熙朝乐事》、《占候》等书记载,以阴历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但也有以阴历二月二日和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的;宋代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又叫挑菜节;东京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扑蝶会。花朝在我国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据古籍记载:唐时武则天在花朝节...     详情>>
来源:《园林》 1999年第02期 作者:葛磊
4.唐宋时期的花朝节
王蕾
<正>花朝节,是我国民间岁时八节之一,也叫花神节,又称百花生日。自春秋起源,袭至明清,一直绵延不衰,其重要程度可与中秋相媲,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因其经常与中秋节并举,中秋古时又称"月夕",进而形成"花朝月夕"、"花朝月夜"等成语,流传至今,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然时至今日,曾经在文人墨客...     详情>>
来源:《国学》 2007年第08期 作者:王蕾
5.民间赏花习俗——花朝节
倪世俊
<正> 民间各地都有赏花的习俗,花朝节的由来已久。明代田汝成《熙朝乐事》记载:“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南宋杨万里《诚斋诗语》谓:“东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翰墨记》中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     详情>>
来源:《中国花卉园艺》 2002年第05期 作者:倪世俊
第4章 天穿节:纪念女娲补天的节日导语

天穿节的节日时间各地略有差异,有正月初七、十九、二十、二十三日不定。这一天,妇人会做煎饼放在自家屋顶上,以效仿纪念女娲补天。

收起
1.穿天节与天穿节考异
唐明生
在中国广大的北方区域流传着"天穿节"的节日习俗,而在中国中部的重镇襄阳,却流传着"穿天节"的风俗。"穿天节"是受到"天穿节"的影响而揉进了地方神话传说而形成的。"穿天节"和"天穿节"在节日日期、出现的时间、流行传播的区域、活动形式以及内涵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详情>>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2013年第03期 作者:唐明生
2.中国古代传统女性节日的原因探索
胡荣华;谭文杰
<正>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洞析这类节日存在和流行的原因,并透视此类节日中所含的古代关于女性的一系列观念、意识,以期揭示这类节日的深层涵义。1中国古代汉族以女性为核心的传统节日概述综观以女性为核心的传统节日,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女性成为节日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详情>>
来源:《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7年第12期 作者:胡荣华;谭文杰
3.寻找万古补天遗迹 流传千年“女娲文化”
黄伟
“天穿节”对女娲的纪念透出古人对生命之神的敬畏,对庇佑人类的感恩。雅安,作为西蜀天漏之国,作为女娲补天的“壮烈牺牲地”,前外交部长李肇星曾对雅安盛赞,市委书记徐孟加曾发表诗赋(本报此前曾作详细报道)。据记载,为了纪念女娲补天,在古代,每年农历...     详情>>
来源:《雅安日报》 2012-02-11 作者:黄伟
第5章 观音诞:祈福求子的节日导语

二月十九观音诞,习俗有为子女祈福,或祈子。它是汉族民间信仰节日。也可以解释为观音菩萨成道日。汉族民间认为,观音能保护产育并能送子,而旧时妇女最重要的事是生产,因而,送子观音是旧时妇女,尤其是那些不孕妇女的护身符。

收起
1.观音诞和挑青节
薛理勇
据佛教传说中讲,观音菩萨是农历二月十九诞生的,所以这一天被称之“观音诞辰”,民间信徒于此日要以各种方式庆祝或祈祷菩萨保佑,放生是观音诞辰日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以前上海的老城隍庙和新城隍庙内都有放生池,庙附近的花鸟市场大量出售乌龟活鱼供信徒放生。近郊的农民也挑着刚从河里捞上来...     详情>>
来源:《东方食疗与保健》 2004年第04期 作者:薛理勇
2.二月十九观音诞——慈悲观世音的祭典和故事
殷登国
<正>观音菩萨是中国人心目中最慈悲的象征,每当人们遇到冤屈危难,却哀哀无告或束手无策时,总会不自觉地要向天吁祈道:"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啊!"也因此,每年阴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和九月十九观音挂缨络日,都有隆重的祭仪,民问妇女甚而在二、六、九这三个月里,从初一吃斋吃到...     详情>>
来源:《紫禁城》 2011年第03期 作者:殷登国
第6章 上巳节导语

上巳,系指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春浴的习俗,发源于周代水滨祓禊,后由朝廷主持,并专派女巫掌管此事,成为官定假日。上巳节习俗有郊游,沐兰汤,流觞等。近年来商家宣传七夕为中国情人节,其实上巳节更接近情人节的定义。《周礼地官 媒氏》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收起
1.上巳节考论
贾艳红
上巳节是汉至唐代的重要节日,也是民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对上巳节相关问题的认识上一直存在歧异,甚至出现一些误区。上巳节源于古代祛灾求福、祓除不祥的"祓禊"之祭,是民间禁忌与古老的"祓"祭仪式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时代应该是在东汉时期。     详情>>
来源:《齐鲁学刊》 2015年第01期 作者:贾艳红
2.民间上巳节的习俗流变
何颖
文章认为农历三月三日的古代上巳节源于远古的自然物候气象,兴盛于汉魏隋唐,衰落于宋代的理学重压之下,纷繁多样的上巳节习俗演绎成异样的形式,存于边远民族地区和日本、韩国等地。     详情>>
来源:《新西部(理论版)》 2015年第11期 作者:何颖
3.汉族上巳节对南方少数民族“三月三”的影响研究
覃妩周
汉族的上巳节和南方少数民族的"三月三"之间有着很多渊源的关系,本文试着从二者的起源,具体节日形式、内容里分析出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论证南方少数民族的"三月三"正是汉族上巳节的延续。     详情>>
来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02期 作者:覃妩周
4.上巳节之历史变迁——以节日性质的转移为视角
袁子微
上巳节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节日。先秦时期,其与三月三合并,开始显现出娱乐性。官方的介入,以曲水宴为典型,娱乐性加强使其在唐代达到繁荣的顶峰。到了宋代,随着狂欢模式的瓦解,上巳节开始式微。时至今日,只是一些少数民族依旧保持三月三古朴民风和娱乐模式。由上巳节的历史变迁可知,保持节日的信...     详情>>
来源:《天府新论》 2014年第02期 作者:袁子微
第7章 七夕节:中国情人节导语

七月初七,又称兰夜。习俗有拜月,乞巧,拜织女,女子聚会,化生求子,做巧果,贺牛生日...... 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

收起
1.七夕节的由来
<正>七夕节指的是农历七月的第七个夜晚,这个节日是汉族传统的民间节日。这个晚上不仅仅是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夜晚,同时也是姑娘们向织女祈求心灵手巧的好机会。因此,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女儿节"。尽管七夕节不如其它中国传统节日那般流行,但是在中国,男女老少都对节日背后...     详情>>
来源:《语数外学习(初中版)》 2015年第08期 作者:
2.弘扬“七夕”文化要重中国传统
蔡玉高;周润健
七夕节源远流长,在全国各地有着很多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日前,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表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再加上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少人将一个又一个传统节日变成了单纯的“吃喝玩乐”和“消遣娱乐”,这是很危...     详情>>
来源:《人民日报》 2006-07-31 作者:蔡玉高;周润健
3.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的当代重构及意义
张勃
七夕节当下正经历着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的蜕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重构。它融合本土资源与外来资源、传统资源与现代资源,并具有主动谋求的鲜明特征。这一文化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它有效帮助七夕节摆脱生存困境,促进了节日的重振复兴;中国节日体系中从此增加情人节的设置,丰富了社会成员的生活...     详情>>
来源:《文化遗产》 2014年第01期 作者:张勃
价格:¥16.5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