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1),
湘江北去(2),
橘子洲头(3)。
看万山红遍(4),
层林尽染(5);
漫江碧透(6),
百舸争流(7)。
鹰击长空(8),
鱼翔浅底(9),
万类霜天竞自由(10)。
怅寥廓(11),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12)?
携来百侣曾游(13)。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4)。
恰同学少年(15),
风华正茂(16);
书生意气(17),
挥斥方遒(18)。
指点江山(19),
激扬文字(20),
粪土当年万户侯(21)。
曾记否(22),
到中流击水(23),
浪遏飞舟(24)?
知识来源:苏桂 主编.毛泽东诗词大典.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第1-9页.
- 注释
- 创作背景
- 鉴赏
(1)独立寒秋:谓独自一人伫立在已有寒意的秋风之中。唐代杜甫《乐游园歌》曰:“独立苍茫自咏诗。”本篇情境,有所类似。下文亦见“苍茫”二字。
(2)湘江北去:湘江,源出广西灵川东,海洋山西麓,流贯湖南东部,经长沙北去,于湖南湘阴芦林潭汇入洞庭湖。全长817公里,是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
(3)橘子洲头:本句补出词人“独立”的具体地点。橘子洲,在长沙西湘江中,古时洲上多美橘,因此而得名。洲形狭长,故亦称“长岛”。
(4)看万山红遍:清周之琦《好事近·舆中杂书所见》词四首其二曰:“看万山红叶。”看,系领字。据格律,当领起下面四句十六字;据文义,则一直领至“万类”句为止。万山,群山。主要指湘江西岸岳麓山诸峰。万,言其多,非确数。诗词中凡言“百”“千”“万”, 义多与此相同,下不具注。红遍,岳麓山上多枫树,经霜后满山都是红叶,故云。
(5)层林尽染:本句承上,谓岳麓枫林之红,若颜料染成。层林,林木随着山势的高下而层叠,故称。尽,全、都。
(6)漫江碧透:漫,满。碧透,谓湘江之水碧绿至极。透,与上文“遍”同为程度副词。
(7)百舸争流:百舸,泛指众多的船只。汉代扬雄《方言》卷九曰:“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争流,三国魏时嵇康《琴赋》曰:“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南朝宋刘义庆等《世说新语》卷上《言语》篇记载,晋顾恺之赞美会稽山川时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本是说群波竞逐涌流,这里转用以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8)鹰击长空:谓雄鹰展翅搏击于长天,迅猛而矫健。鹰击,宋代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四《天部》一四《霜》引《春秋感精符》曰:“季秋霜始降,鹰隼击。”《汉书》卷二七《五行志》曰:“故立秋而鹰隼击。”都是指鹰类猛禽搏杀凡鸟。本篇不必专取此义,但也可资参考。
(9)鱼翔浅底:翔,本指鸟儿不扇动翅膀、借助气流的飞行,这里借以凸现鱼儿悠然自得地轻缓游动。以上二句,可参看《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三国魏时曹植《情诗》曰:“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10)万类霜天竞自由:谓天地间的一切生物都在这秋色之中充分地展示着各自的无拘无束的生存形式,像是在比赛看谁更自由。霜天,深秋季节。深秋霜降,故称。
(11)怅寥廓:怅,惆怅、感慨。寥廓,形容天地空阔。
(12)谁主沉浮:主,主宰。沉浮,泛指世上一切事物的升沉、消长、兴衰。以上三句是说,面对广漠无垠的天地,感慨丛生,不禁要问,要思索:世界、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究竟由谁掌握?
(13)携来百侣曾游:谓自己曾领着许多同志和朋友到此地来游历。携来,挽手领来。侣,同伴。按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与友人们在岳麓书院的半字斋寄居过一段时期。他们吃着蚕豆米饭,拾柴挑水,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他们身无半文,却心忧天下,常在岳麓山、橘子洲一带游历并聚会,议论国家大事,争论改造中国的方法。
(14)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峥嵘岁月稠,南朝宋时鲍照《舞鹤赋》曰:“岁峥嵘而愁暮。”宋代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曰:“岁月惊峥嵘。”都是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则转用来形容不寻常的奋斗岁月。峥嵘,本义是形容山势的高峻,引申之,则有“特出”之义。稠,密、多。
(15)恰同学少年:恰,正值。这也是领字,领起下四句。同学少年,语出杜甫《秋兴》诗八首其三:“同学少年多不贱。”
(16)风华正茂:风华,风采。茂,美、盛。
(17)书生意气:意气,情志、气概。
(18)挥斥方遒:挥斥,奔放。方,正。遒,强劲。
(19)指点江山:本义是说用手势指点山川并加以评说,引申之则有议论天下大事的意思。
(20)激扬文字:谓自己和同志们所写的文章充溢着激昂慷慨的革命豪情。激扬,激昂,这里用如动词。
(21)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名词作动词使用,即“视……如粪土”的意思。《后汉书》卷六三《李固传论》曰:“其顾视胡广、赵戒,犹粪土也。”万户侯,汉代制度,列侯中之大者食邑万户(即封地内有万户以上人家,所交赋税供其享用)。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等权势赫赫的大人物。
(22)曾记否:还记得不?这三字以问句提唱,引出下面两句,即“记否”的具体内容。
(23)到中流击水:中流,这里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击水,毛泽东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版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24)浪遏飞舟:夸张语,谓游泳时掀起的波浪遏止住了江中快速行驶着的船舶。
1911年,毛泽东十八岁时,来到湖南省会长沙,此后在这里求学并从事革命活动,历时达十三年之久。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他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后来,更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被推举为干事。1919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师。“五四”运动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他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他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担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湘潭韶山冲老家养病并指导当地的农民运动。同年秋天,他自韶山经长沙转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并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在长沙,他重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此地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写下了这首词。
古往今来,凡志趣超群、抱负远大之士,常常揽物抒情,慷慨言志。特别是当登高壮观天地间之时,长时间积蕴的关于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忧患、天地之巨变等方面的感触,就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或诵于口头,或泻于笔端。如曹操横槊赋《短歌行》,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万端感慨化成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四句诗;杜甫登高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叹时运之不济、人生之短促。这类名篇佳作举不胜数。毛泽东创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词,与这些佳作相比,境界更为开阔,气势更为恢宏,哲理的意味也更为厚重,达到了美与力的无间融合。词的上段,勾勒出无比壮美、充满生气的秋天画图。首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好似猛地推出的一个电影特写镜头:抒情主人公“我”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身躯被清寒凝重的氛围笼罩着,脚下是向北流去的湘江。这里不仅点明了来游的时地,而且以无边无际的秋之气息的弥漫,为下文“我”对秋天图景的描绘,作了铺垫。
下面七句由“看”字领起,连贯直下,一气呵成。远望,“万山红遍”;近看,“漫江碧透”;仰视,“鹰击长空”;俯察,“鱼翔浅底”。远近高低,全收眼底。
这一幅立体的秋色图,充满了强烈的动感,强劲的力度和浓烈的色彩。这是主客观的统一,更是独抒性灵的个性色彩的浓重铺染!一“争”,一“击”,一“翔”,充盈着剧变之动,拼搏之力。眩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透示着顽强的生命动力:首先是程度之深:山红是“红遍”,江碧要“碧透”;其次是数量之多:山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论;再次是情绪之烈:红绿两种颜色争辉,船只竞相前进,鹰与鹰较量,甚至连水里的游鱼也要和雄鹰比试……这分明是“我”将自己的激情注入万物,溢射苍穹,使笔下的景物染上了“我”的性格光彩!特别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化实为虚,兼类而及,将那些尚未写及的景物全部囊括,将自然景物引申到自然界的主宰一人,将诗境升华为深邃莫测却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闪射出哲理的光辉。本来,草木由盛而衰,气候由暖而寒,岁月流逝,年华衰晚,作为自然之子的人怎能对此不敏感呢!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大诗人杜甫《秋兴》组诗所写的秋天,也是格外凄凉萧条的;宋代的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对秋天萧瑟景象的渲染达到了极致:“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陆游也有“一年容易又秋风”之感叹。这种“悲秋”、“伤秋”的意绪,已成为古代文人创作时的思维定势,难能可贵的是刘禹锡《秋词二首》,跳出了巢臼,唱出了昂扬的秋之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相形之下,毛泽东这首词,更其壮美,更其阔大。它不仅状写了秋色秋韵,更揭示了秋力秋魂。光是这一小段秋声赋,就足以看出毛泽东学古不泥古,继承更超越的秉赋和情怀。毛泽东为什么如此颂扬秋天呢?因为在他看来,寒秋的萧条与“万类”的活跃自由,实际上昭示了自然界一种辩证对立的关系:生存的环境越险恶,竞争的意识就越强烈。自然界是这样,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每一个阶级、阶层,每一个人,都必须靠斗争才能生存,靠竞争来发展。“寒秋”的环境,更能锤炼人的意志,更能催人进取。故而走笔至此,笔锋陡转,化景物为情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由描绘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图,提出了谁来主宰祖国命运的重大发问。这一发问意义重大。不仅是探索奥秘的“天问”,而且是主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词人不仅是一位旅行导游,让读者在自然美中陶醉,同时又是精神导师,更是一位革命的引路人,指导人们思考“万类霜天竞自由”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从而使词的境界不断升华,使诗情和哲理达到完美的融合。
上段写的是“今日之游”,描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下段则是回忆“昔日之游”,表述的是“我”同一个激进的群体发生的关系。一个人独游,多少有点孤寂感,当年同朋友结伴来游,生活是多么充实、多么丰富啊!长沙,在词人的人生旅程上,是社会生活的初始舞台,又是革命斗争的壮丽舞台。“峥嵘岁月稠”正是对昔日学习、战斗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词人的注意力不在游戏山水,而在对山川人物历史使命感的指点,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判断,对中国革命领导权等问题的思考。在忆起往昔岁月时,感情之水顿时形成了拍天的江潮,因而接下来是以“恰”字领起的六个短句:“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情感越来越激越,最后是一句惊天动地的强音:“粪土当年万户侯”!读了这几句后,我们仿佛看到了词人和战友们慷慨激昂,陈述志向的情形。他们正值青春年少,个个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热情奔放,聚会在橘子洲头,尽情畅游,讨论国家大事,任意指点江山,情感激越,并写出了许多抨击旧现实、宣传革命真理的战斗篇章,更把当时的达官显贵视如粪土一般。此种气概是多么豪迈,此种气势又是多么磅礴!同学们,战友们尚且如此,作为他们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词人,其胸襟和抱负更可想而知了。最后三句,词人以意味深长之问收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问句,呼应了上片的问句,也回答了上片的问题,隐隐点出了事关中国命运的重大课题。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英豪,代表着“主沉浮”的新生力量!“到中流击水”,实际上喻示他们必将是革命狂澜的掀起者。一个“击”字和一个“遏”字,其力至强,其神至壮,活现了他们当时的激昂情态和英武精神。全词至此,令人思索不已,意味无穷。
这首词虽是记游之作,却特别突出了词人的意志和胸襟。它不是一地一时之游,它是革命者人生之旅,是国家、民族、阶级的奋斗历程的缩写。一根“谁主沉浮”的红线,贯穿词作的始终,也连贯毛泽东的一生,贯穿毛泽东诗词的全部内涵。哲理性的情思与雄浑的格调交相辉映,从而使词作闪射出魅人的光采,大大升华了读者的审美意识。
这里我们要特别品味首句的“独”字。联系整首词,兼及毛泽东的全部词作,综观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这个“独”字,包容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内涵,隐藏着毛泽东精心营造的诗词世界。
从词章学的角度看,“独”字与下阕的“百侣”遥相呼应,上下浑然一体;从意境、气韵的角度看,“独”字具备了傲然独立,卓尔不凡的气概;从毛泽东当时的心境来看,“独”字也透露出一种孑然一身的孤独感;但是毛泽东坚信自己的正确主张,不为险恶环境所屈服,独善其身,兼济天下,这又体现了毛泽东受传统文化影响,具有某种“慎独”精神,正是综合了这诸多因素,诗词既表现了毛泽东独特的人格,也表现了毛泽东孜孜追求营构反映自己个性的、属于自己、又属于时代的诗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