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杜甫
- 【朝代】:唐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①风怒号②,卷我屋上三重茅③。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④长⑤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⑥。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⑦。
公然抱茅入竹⑧去,唇焦口燥呼不得⑨,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⑩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⑪向昏黑⑫。
布衾⑬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⑭。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⑮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⑯!
安得⑰广厦⑱千万间,大庇⑲天下寒士⑳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知识来源:王建平 主编.新课标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5.第121-124页.
- 注释
- 赏析
①秋高: 秋深。
②怒号 (háo): 大声吼叫。
③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④挂罥(juàn):挂着,挂住。
⑤长(cháng):高。
⑥沉塘坳:沉到池塘水边。
⑦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⑧竹:竹林。
⑨呼不得:喝止不住。
⑩俄顷:一会儿。
⑪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⑫向昏黑:渐渐黑下来了。向:渐近。
⑬衾(qīn):被子。
⑭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⑮丧乱:战乱,安史之乱。
⑯何由彻:如何捱到天亮。
⑰安得:如何能得到。
⑱广厦:宽敞的屋子。
⑲庇(bì):遮盖,掩护。
⑳寒士:贫寒的人。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省天水市),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省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第一节秋风破茅。先从风写起,接着就写它破坏茅屋。成都平原农历八月,本是秋高气爽,可现在却刮起了怒吼的狂风。“卷”字突出了风的狂态。“三重茅”极言茅草薄,经不起风吹。“飞”、“洒”、“挂”、“飘”、“转”动词以及形容词“沉”,都形象地写出诗人面对自然的强者,只能任其所为,却无可奈何。这就把诗人此时的惨状展示在读者面前。
第二节群童抱茅。诗人本把秋风吹走的有望捡回的茅草收回,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与其说他是与孩子们生气,倒不如说他在生自己的气。他恨自己年迈体衰,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有用。总之,焦灼之后,心中涌出悲哀和苦苦的思索。
第三节写长夜难眠。大风过后,黑云涌来,诗人收回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孩子给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长夜漫漫,诗人何以睡得着。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何用!
第四节,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此时缺少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然出现宽敞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不足惜!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是何等的胸襟啊!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