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幼苗根系
马铃薯实生苗的直根系
马铃薯的茎
马铃薯叶
马铃薯花
马铃薯果实
马铃薯种子
1.喜凉特性
由于马铃薯的原产地南美洲安第斯山为高山冷凉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5~10℃,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1℃左右,所以,马铃薯植株和块茎在生物学上就形成了只有在冷凉气候条件下才能很好生长的自然特性。特别是在结薯期,叶片中的有机营养,只有在夜间温度低的情况下才能输送到块茎里。因此,马铃薯非常适合在高寒冷凉的地带种植。目前,我国马铃薯的主产区大多分布在东北、华北北部、西北和西南高山地区。虽然经人工驯化、培养、选育出早熟、中熟、晚熟等不同生育期的马铃薯品种,但在南方气温较高的地方,仍然要选择气温适宜的冬季种植马铃薯,否则就不会有较为理想的收成。
2.分枝特性
马铃薯的地上茎和地下茎、匍匐茎、块茎都有分枝的能力。地上茎分枝长成枝杈,不同品种马铃薯的分枝多少和早晚不一样。一般早熟品种分枝晚,分枝数少,而且大多是上部分枝;晚熟品种分枝早,分枝数量多,多为下部分枝。地下茎的分枝,在地下的环境中形成了匍匐茎,其尖端膨大就长成了块茎。匍匐茎的节上有时也长出分枝,只不过它尖端结的块茎不如原匍匐茎结的块茎大。块茎在生长过程中,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它的分枝就形成了畸形的薯块。上年收获的块茎,在下年种植时,从芽眼长出新植株,这也是由茎分枝的特性所决定的。另外,地上的分枝也能长成块茎。当地下茎的输导组织(筛管)受到破坏时,叶子制造的有机营养向下输送受到阻碍,就会把营养贮存在地上茎基部的小分枝里,逐渐膨大成为小块茎,呈绿色,一般是几个或十几个堆簇在一起,这种小块茎叫气生薯,不能食用。
3.再生特性
如果把马铃薯的主茎或分枝从植株上取下来,给它一定的条件,满足它对水分、温度和空气的要求,下部节上就能长出新根(实际是不定根),上部节的腋芽也能长成新的植株。如果植株地上茎的上部遭到破坏,其下部很快就能从叶腋长出新的枝条,来接替被损坏部分的制造营养和上下输送营养的功能,使下部薯块继续生长。马铃薯对雹灾和冻害的抵御能力强的原因,就是它具有很强的再生特性。在生产和科研上可利用这一特性,进行“育芽搿苗移栽”、“剪枝扦插”和“压蔓”等来扩大繁殖倍数,加快新品种的推广速度。特别是近年来,在种薯生产上普遍应用的茎尖组织培养生产脱毒种薯的新技术,仅用非常小的茎尖组织,就能培育成脱毒苗。脱毒苗的切段扩繁,微型薯生产中的剪顶扦插等,都大大加快了繁殖速度,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4.休眠特性
新收获的块茎,如果放在最适宜的发芽条件下,几十天也不会发芽,如同睡觉休息一样,这种现象叫块茎的休眠。这是马铃薯在发育过程中,为抵御不良环境而形成的一种适应性。休眠的块茎,呼吸微弱,维持着最低的生命活动,经过一定的贮藏时间,“睡醒”了才能发芽。马铃薯从收获到萌芽所经历的时间叫休眠期。
休眠期的长短和品种有很大关系。有的品种休眠期很短,有的品种休眠期则很长。在同样的20℃的贮存条件下,中薯系列和郑薯2号等休眠期比较短,大约45天;早大白、费乌瑞它、尤金、克新4号等品种的休眠期是60~90天;晋薯2号、克新1号、高原7号等晚熟品种的休眠期则要90天以上。一般来说,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休眠时间长。同一品种,如果贮藏条件不同,则休眠期长短也不一样,即贮藏温度高的休眠期缩短,贮藏温度低的休眠期会延长。另外,由于块茎的成熟度不同,块茎休眠期的长短也有很大的差别。幼嫩块茎的休眠期比完全成熟块茎的长,微型种薯比同一品种的大种薯休眠期长。
在块茎的自然休眠期中,根据需要可以用物理或化学的人工方法打破休眠,让它提前发芽。休眠期长的品种,它的休眠一般不易被打破,称为深休眠;休眠期短的品种,它的休眠容易被打破,叫做浅休眠。块茎的休眠特性,在马铃薯的生产、贮藏和利用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用块茎作种薯时,它的休眠解除程度,直接影响着田间出苗的早晚、出苗率、整齐度、苗势及马铃薯的产量。贮藏马铃薯块茎时,要根据所贮品种休眠期的长短,安排贮藏时间和控制窖温,防止块茎在贮藏过程中过早发芽,而失去使用价值。
如果块茎需要作较长时间的贮藏或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贮藏,则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抑芽措施。比如施用抑芽剂等,可以防止块茎发芽,减少块茎的水分和养分损耗,以保持块茎良好的商品性。但如果是贮藏种薯,则完全不能使用抑芽剂,否则会影响田间发芽与生长。
5.速熟特性和丰产特性
马铃薯是一种以地下块茎作为经济器官的作物,马铃薯植株的地上茎叶通过光合作用所同化的碳水化合物,能够在生育的早期就直接输送到块茎这一贮藏器官中去,即其“代谢源”叶片与“贮藏库”块茎之间的关系比较协调,不像许多谷类作物那样要经过开花、授粉、受精、结实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这样,在形成产品的过程中,就可以节约大量的能量消耗。同时,马铃薯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反应极为敏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植株能迅速生长,叶面积能迅速扩展,相应地贮藏同化产物的库——块茎也能迅速形成和膨大,即块茎可以随着膨大而不断积累贮藏干物质,这就是马铃薯的速熟特性。因此,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的土地上,马铃薯比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能获得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维生素等。研究证明,马铃薯的收获指数高达75%~85%,这个收获指数远远比其他禾谷类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麦、大麦等高出50%。也就是说,阳光、水分、营养、劳动力和其他的投入所产生的植物体被浪费的成分不到1/4,这就是马铃薯在生理上具有丰产性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由于脱毒种薯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我国许多地方马铃薯大面积栽培平均亩产量达到了4000千克以上,在山东、辽宁和内蒙古等地有些地块亩产量达到了5000千克以上。这些典型事例足以说明马铃薯具有高产特性,是一个具有很大增产潜力的高产作物。
来源:《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